■河南经济报记者 栗凤娇
热浪来袭,我们如何才能不服“暑”?7月16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针对生命安全问题进行了“烤问”。
“烤问”一:何为热射病?
高温天气下,不幸突发中暑、热射病,为我们敲响了警钟。
河南省第三人民医院职业肺病科主任曹建霞表示,中暑是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热致疾病,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急性发病,体温快速升至40摄氏度以上,开始时大量出汗、以后出现“无汗”,可伴有嗜睡、昏迷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死亡率高达60%以上。夏季温度过高、湿度大、风速小、劳动强度过大、劳动时间过长都是发生中暑的主要因素,另外过度疲劳、睡眠不足、肥胖、年老体弱人群以及慢性病患者都比一般人群易发中暑,这一点大家一定要警惕。
“烤问”二:如何预防热射病?
面对热射病的威胁,如何才能有效预防呢?曹建霞建议,尽量避免高温时段外出和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中,尤其是户外劳动者、老年人、儿童、孕妇及慢性病患者。如果必须外出,一定要戴遮阳帽、太阳镜,打遮阳伞等,穿宽松、透气的衣物;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不要等到口渴了才喝水,要定时定量饮水,最好饮用淡盐水或运动饮料,以补充因出汗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但是,剧烈运动后、极热时不要喝太凉的水,一次大量喝冷水不仅可能使胃肠痉挛,甚至诱发急性心肌梗死。
大家要合理安排工作和运动时间,避免在高温时段进行高强度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户外工作者应适当休息,每工作一两个小时,休息15~20分钟。室内要保持通风良好,可使用空调、风扇等设备,但要避免直吹。随身携带藿香正气水、人丹、十滴水等防暑药品,出现中暑先兆时可及时服用。在高温环境中,要加强自我预警,一旦感觉头晕、恶心、心慌等不适,立刻停下手中的事情,到阴凉通风处休息。
在持续高温的日子里,大家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好预防,保护好自己和身边人的安全。
“烤问”三:有人中暑怎么办?
曹建霞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夏季气温过高、湿度大、风速小等条件下,很容易引发中暑。中暑分为先兆中暑、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也叫日射病)。先兆中暑会出现头晕、乏力、口渴、多汗、心悸等症状,一般短时间休息后症状即可消失。大家要对热痉挛、热衰竭、热射病等引起重视。
一旦发现自己或有人中暑,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然后进行现场急救。急救时,要牢记“搬、量、擦、补”的原则。
“搬”,就是将患者转移至通风阴凉处,迅速脱离高温、高湿环境,尽快除去患者全身衣物。如果条件允许,可将患者转移至有空调的房间平躺,抬高下肢15~30厘米。
“量”,就是快速测量体温,即使体温不高,也不能排除热射病,应每10分钟测一次体温。
“擦”,就是用冷水或稀释的酒精帮患者擦身并持续扇风,也可用冷水淋湿的毛巾或冰袋放在患者头部、颈部、腋窝或腹股沟处等大动脉血管部位,帮助患者散热。
“补”,就是快速补液。如果中暑者清醒,没有恶心、呕吐,可以让其喝淡盐水或者运动饮料,也可以服用人丹、十滴水、藿香正气水等,还可以快速进行静脉输液,首选生理盐水或林格液。但是,开始输液速度宜慢,以免引起心律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