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李媛媛 文/图
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的讲解员正在为学生讲述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
河南是一片浸透热血、铸就丰碑的红色沃土,无数感天动地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不断上演。近年来,我省坚持推动“红色旅游+”多元业态融合,探索红色文化旅游产业的创新发展,运用丰富的红色资源,打造广大游客接受红色文化洗礼、传承红色精神的生动课堂和重要阵地,走出了一条红色旅游融合创新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让红色旅游成亮丽名片
7月20日,晨曦微露,推开位于新县的鄂豫皖苏区首府革命博物馆的大门,一件件红色文物映入眼帘:一把红二十五军用过的撇把、一个刘名榜用过的铜水壶、一张中办鄂东北道委印发的捷报……1130件红色文物静静地向来人诉说那段永垂不朽的誓言。
王雪峰是一名货车司机,今天特意从老家浙江赶来参观。在参观过程中,他不时地抹着眼泪:“很震撼,现在的幸福生活真的是来之不易,我们更要珍惜前辈们的付出。”
其实被感动的不仅是游客,还有博物馆的讲解员们,黄洪鑫就是其中之一。“每一次讲解都如同春风化雨,润泽心田。”黄洪鑫说,“身为一名讲解员,我觉得我有责任也有使命把革命先辈的红色故事讲好,让更多的人了解大别山精神,了解我们新县。”
以红塑旅,以旅彰红,新县迎来了游客满城的“泼天富贵”。2024年全县共接待游客1398.2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4.09亿元,同比2021年期间分别增长40.1%、27.5%,其中红色旅游占比达92.5%,多项旅游指标位居河南省前列,文旅经济持续出圈出彩。
新县县委书记、县长李晓亮介绍,近年来,新县保护、修缮、用好“红色基因库”,深挖大别山“28年红旗不倒”精神内核,培育壮大红色研学、生态康养、乡村旅游、体育健身等热门业态,持续引爆研学、露营、赛事等经济形态,累计建成国家3A级以上景区22家,入选全国红色旅游融合发展试点县。
让村庄嵌入红色基因
在杞县,55处各类红色革命遗址静静地诉说着往昔的峥嵘岁月。作为国务院批准的河南省首批14个一类“革命老区”之一,杞县的红色文化底蕴深厚,而宗店乡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7月19日,走进宗店乡的大院村、刘庄村和虎背岗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格外引人注目的红色革命纪念馆。纪念馆院内,枪械、靶子、沙袋、炮台等模具排列整齐,就像一个小型练兵场,静静等待着人们的探寻。
来自郑州的游客李先生说:“一踏入这里,我就仿佛穿越回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能真切感受到革命先辈的英勇无畏。孩子在这里也很受教育。”
随着研学游的蓬勃发展,村民纷纷抓住商机,做起了农家乐、民宿和农副产品经营,日子越过越红火。
位于虎背岗村的一家农家乐,从最初仅有的3张饭桌,一路发展到如今拥有宽敞空间,能同时接待100人就餐。村民陈秋英说:“我们村从2020年打造了红色村庄,几年来,村里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像村里的街道、人居环境好了很多,现在住着是越来越舒心啦,来旅游的可多,来参观学习的也可多,来了之后,俺村的村民做个小买卖都有收入,生活水平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让红色沃土绽放文旅之花
兰考,九曲黄河最后一道弯,也是浸润着焦裕禄精神的红色热土。从风沙盐碱地到万亩良田,从泡桐树到“幸福树”,穿越一个甲子,焦裕禄精神依然激荡回响,历久弥新,催人奋进;
20世纪60年代,林县人民为彻底解决生存困境,仅凭铁锤、钢钎和双手,在太行绝壁上凿出了1500公里的“人工天河”,创造出“世界第八大奇迹”;
太行王屋,见证着中华民族“叩石垦壤、毕力平险”的坚韧意志。愚公移山精神已化作中原大地上生生不息的实践力量,绽放时代光芒;
…………
从红色资源的挖掘保护,到融合发展的创新实践,再到全域文旅的繁荣兴盛,河南正以全新的姿态,成为游客们追寻初心、涤荡心灵的红色圣地。如今,河南的红色坐标,已然连缀成一条闪耀着信仰光芒的时空走廊,让“诗与远方”更添一份浓郁的红色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