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金艳 文/图
游客在溱洧水城观看“烈焰共此时”表演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蕳兮。”溱洧河畔《诗经》中的古老吟唱,正穿越2500年的历史时空,化身为青石巷陌间身着汉服的少女,手持芳草鲜花款款而来。
而向东100公里外的开封,清明上河园虹桥上人流如织,包拯仪仗的马蹄声与汴河漕运的号子交织。
如今,一场将诗文画卷解冻为可触摸、可呼吸的文旅变革正在中原大地上蓬勃兴起,当历史从书页中走出,变身为人们行走其间的现实场域,文化的基因悄然在我们的身体里被真正唤醒。
从书页到街巷:千年文化的立体复苏
走在溱洧水城的青石板路上,《诗经》不再是晦涩难懂的古老文字,而是踏入“子衿里”的刹那,“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吟唱随风入耳。
“溱洧水城契合《诗经·郑风》篇章将古城1400年的历史层理解构为‘风、雅、颂’三大主题空间。”7月28日,溱洧水城入口处,刚核验完游客入园二维码的景区负责人介绍,“在‘风’主题区里,可以感悟1400多年来古衙中的法理人情,还可以静听千年来法海寺讲述慈悲佛法,品味城隍庙打造的人间烟火。而‘雅’主题区,又以复建历史建筑为基,植入陶瓷、玉器、纺织、服饰、餐饮、光影表演等代表东方美学生活的特色业态,展现华夏文化的‘雅致之美’。步入‘颂’主题区,依托东门水翁城河入口典礼广场开展的入城礼仪、光影表演,华夏礼仪文化尽展于此。”
“轻咬上一口刚捶打好的花生糕,恍惚中坠入了《清明上河图》的烟火繁华。”7月27日,正在畅游清明上河园的游客王先生边品尝美食边说。
在开封清明上河园,张择端的传世画作被赋予血肉和呼吸,600余亩的园区内虹桥、御道、勾栏瓦肆皆依画复原。“连一口水井的位置都忠实于原作。”游客张先生接过“潘金莲”递过来的炊饼,边品尝边说,“我一会儿还要去‘王员外家’与众多才子争夺王小姐抛下的绣球。”
来自杭州的游客李在明兴奋地说:“课本里的人物都‘活’过来了,仿佛真的在跟他们对话。”
文化记忆被唤醒:当“故乡”成为可重返的精神坐标
“这类文化实景化实践,用感官重构了人与历史的对话方式,道出了文化地标作为‘精神故乡’的凝聚力量。”语文教师刘莹感叹。溱洧水城的沉浸式场景让游客化身“县令”,在惊堂木响起的刹那亲历古代断案的智慧博弈,“好像置身在全城《诗经》剧本杀中,身着汉服的年轻人以‘士与女’的身份重现溱洧水畔的古老浪漫。”资深cosplay爱好者王颖的眼里满是惊喜。
高中生婷婷说:“游走在清明上河园景区内,全体工作人员皆着宋装——推独轮车的脚夫、御剑飞行的侠客、巡视汴河的包公……在这里有一种被‘宋朝市民’包围的感觉,时空边界瞬间消融了。”
“这些景点不是旅游胜地,而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故乡,在这里,我们不再是旁观者,而是历史的亲历者和传承者。”刘莹补充道。
中原大地上的文化实景图谱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是一句大家耳熟能详、出自《诗经》的诗句,却很少有人知道“河之洲”就在河南。
在河南的文旅版图上,更多“课本复活”正蓬勃生长。“只有河南·戏剧幻城”里,“商丘鱼灯、洛阳唐三彩等非遗技艺,传统审美穿越时空依然惊艳。”游客马华说。安阳市商朝都城遗址以甲骨文鼎闻名于世,夜游项目《洹溯·大邑商》用光影重现祭祀场景,让游客亲手解开文明密码。“‘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原来我们向往已久的朦胧美‘天街’就在洛阳。”洛阳游客余珍珍说,“这份藏在课本里的诗意从此不再是想象。”
中原大地的文旅融合实践揭示文化传承的本质:只有让历史从书本中站起,那些沉睡的基因才会在身体里真正醒来,奔涌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