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近期,江苏省南京市一家“网红”小龙虾店因违规添加草酸作为清洗剂被曝光,引发广泛关注。而调查发现,这一现象并非个案。
当前正值小龙虾上市季节,许多小龙虾店食客爆满。可谁能想到,人们在大快朵颐之时,却将“毒”送入体内。据了解,涉事店铺使用的“洗虾粉”,主要成分是草酸。
就使用草酸清洗小龙虾这一问题,国家市场监管总局早有说明,草酸虽是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用消毒剂辅助成分,但在无主要有效成分时,不能单独作为消毒剂使用。而从消费者健康角度看,草酸危害极大。食用含草酸食物,会腐蚀胃肠和食道黏膜,甚至引发肾结石,对消费者健康构成威胁。
在三令五申且又严格监管的态势下,为何使用“洗虾粉”清洗小龙虾的事件却屡禁不止?笔者看来,一是牟利心代替了食品安全的良心。商家在清洗满身污泥的小龙虾时,若单用人工,需反复清洗,成本高、效率低,而用了“洗虾粉”后,简单浸泡后冲洗便可,省水省时省人工。二是监管难、处罚轻,让不良商家抱有侥幸心理。部分不良商家在网购平台购买“洗虾粉”,而卖家通常也不问其用途,导致事前监管困难;事后追责时,部分网店又是“皮包公司”,注册地与实际经营地不符,甚至联系方式虚假,难以追查。即便发现了网店的违规行为,若未造成严重后果,也就罚款了事,怎能形成有效震慑?
食品安全无小事。此次事件的发生,为人们敲响了警钟,食品的安全应该是全流程的安全,从食材的处理加工到餐桌的卫生,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每一步操作都应在法律法规的约束与各方的监管中进行,牢牢守护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就“洗虾粉”这一事件而言,杜绝其进入食品行业、餐饮行业,需要多方共同努力。监管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加强日常巡查和抽检,提高违法成本,形成有效震慑。外卖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格审核商家资质,完善内部监督管理机制。消费者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学会辨别小龙虾是否被“洗虾粉”清洗过,比如选择色泽自然、略有泥土痕迹的活虾,避免购买外壳异常鲜亮、气味酸涩的产品。
就食品行业、餐饮行业而言,也只有消除所谓的“行业潜规则”,才能更好地守护食品安全的道德底线和法律红线,在让人们尽享美食的同时,使整个行业澎湃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