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许丽娟
盛夏的阳光依然热烈,8月2日,记者走进中管国科育人实训基地,见到的是一张张年轻的面庞——他们或专注地盯着屏幕编写代码,或围在机器人旁调试设备,眼神里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在这里,就业的压力似乎被另一种氛围冲淡了:不是焦虑,而是探索;不是迷茫,而是成长。
从迷茫到笃定的蜕变
沈阳工业大学控制工程专业硕士潘广新用“职业信心重建”来形容他来到该基地后的感受。投递数十份简历却因“项目经验不足”被拒的经历,一度让潘广新陷入自我怀疑。“看着实验室积累的理论成果与市场需求间的鸿沟,才明白企业需要的是能立即创造价值的能力。”这种焦虑在接触工业机械臂项目后得到消解,当他逐步掌握从传感器标定到轨迹规划的全流程时,那种把课本公式转化为实体产能的成就感,让他重新审视起自身职业潜力。
而学习师范教育专业的王以勤则面临更剧烈的转型挑战。“最初,连Python基础语法都要从头学起,每天课后加练成为常态。”该基地的“双导师制”帮助这类跨学科学员建立了新的认知框架。在参与服务机器人语音交互模块开发后,王以勤发现“教育专业培养的沟通能力反而成为技术落地的独特优势”。
该基地学员中多数经历过“求职困惑”,但经过实战训练后普遍表示“明确了职业方向”。这种转变源于沉浸式学习带来的认知升级。正如潘广新所言:“当你在真实项目环境中获得工业级开发经验时,自然会找到自己的价值定位。”
从理论到生产力的跨越
在该基地的实验室,河南理工大学毕业生邹磊正在复习其正在学习的智能机器人相关课程。地理信息科学专业出身的他,通过系统训练已能将遥感技术迁移到机器人环境感知领域。“课程最核心的是‘问题导向’教学法。”他举例说,“导师会模拟实际场景,要求我们以工程师思维解决问题。”这种训练使其快速积累了实战经验。
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张翱翔通过在该基地的实训项目训练补足了实践短板。“企业要求的代码协作、测试验证等流程,在这里都是必修课。”他参与的智能机器人操控项目,直接采用产业级技术文档作为教学素材,这种与产业实际接轨的模式让学员专业技能快速提升。
该基地招生接待处副主任闫兴臣表示,课程设计采用“能力倒推”模式——联合行业企业拆解岗位需求,形成系统的技能培养体系。在机器人系统开发课程中,学员需完成从机械设计到系统部署的全流程实践,这种实践训练使学员的职业技能得到显著提升。
从技能积累到职业突破
随着实训的深入,潘广新已获得多家人工智能领域企业的关注。“我们完成的仓储物流机器人项目,直接匹配了行业急需的应用场景。”闫兴臣介绍,学员培养方案与多家科技企业需求深度对接,这种产教融合模式为学员创造了优质发展通道。
对于邹磊这样的转行者,该基地的“能力复合”培养策略展现了独特价值。通过实战训练,他正朝着人工智能领域的机器人应用方向发展,“在这里学到的不仅是专业技能,更重要的是掌握了持续学习的方法。这不仅是一次职业转型,更是一次成长蜕变。”
更值得关注的是职业发展潜力。该基地正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创新实践,为学员提供项目实践机会,帮助他们积累工作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这种“学中做、做中学”的培养模式,正在为新一代技术人才铺设一条快速成长的通道。在这里,学员们不仅能掌握扎实的专业技能,更能培养出适应未来产业发展的综合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