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管国科育人实训基地为机器人产业锻造“即战力”

2025-08-03 10:18:36   来源:

  河南经济报记者 冯瑞苹/文 董菲/视频

  8月的郑州骄阳似火,中管国科育人实训基地内同样热情似火。

  实操实训教室内,该基地教师熊才福站在机械臂旁,笔尖在触控板上快速滑动,设定机械臂即将游走的轨迹。金属质感的机械臂配合着代码指令,关节处轻轻转动,腕部的夹爪在空中虚虚一合,仿佛已精准锁定了目标。

  “你看这机械臂抓取角度,差一度就可能打翻物料箱。”他抬头招呼围拢的学员,声音里带着教师特有的严谨,“这可不是学校实验室里的仿真软件,错了就得真刀真枪地改。”

  这个盛夏,像这样的实战教学每天都在这里上演。作为专注智能机器人科技成果转化的实训基地,中管国科育人实训基地从去年年底落地郑州,今年4月正式招生,如今四个班的学员已在机械臂与代码的世界里摸索前行。

  “学校教的和产业用的,差着不止一代技术。”在该基地教师冯雷看来,机器人行业的核心是“在复杂环境里解决问题”——就像现在车间里正在调试的机械臂,加装了激光雷达和摄像头后,得学会自主避开障碍物,“这可不是课本里能背下来的流程。”

  潘长明的儿子去年研究生毕业,投了几十份简历都卡在“缺乏项目经验”上。“孩子在学校组装过小型机械臂,可企业要的是能调试生产线的人。”他走进实训车间,看着学员们围着半人高的工业机械臂忙碌,突然明白了差距所在,“这儿的设备跟工厂里一模一样,连故障都是真实的。”

  作为连接“学历”与“能力”的枢纽,该基地的教学始终紧扣产业前沿。冯雷一边演示AI生成代码,一边解释:“告诉它框架,几秒钟内容就出来了。现在学编程,重点不是写代码,是懂架构、会改代码。”他以自身经历举例,软件功底可能仅及专业人士的50%,但结合AI工具和项目实践后,能力值可能超过80%~90%的同行,“单纯学软件已难觅出路,懂机械、通算法、能实操的复合型人才才吃香。”

  “企业现在缺的是‘拿来就能用’的人。”该基地招生接待处副主任闫兴臣指着墙上的合作企业名单,“越疆、节卡等这些大厂,都是我们合作得比较好的企业。他们宁愿花高工资招熟手,也不愿自己培养,成本太高了。”这也是基地坚持“小班教学”的原因,确保每个人都有上手操作的机会,“昨天有个学员调机械臂路径,调了七遍才成功,这种磕碰在学校实验室根本遇不到。”

  除了面向社会招生,国科育人还积极对接河南省内高校,探索产教融合新模式。“首批合作高校已进入签约环节,”闫兴臣介绍,“我们将为高校提供实训设备与课程支持,帮助大学生把理论落地,协助高校培养更贴合产业需求的人才需。”这种“高校打基础、基地练实操”的模式,深受学校和学生的欢迎。

  实训室里,机械臂的运转声和键盘的敲击声交织在一起,像一曲独特的产业交响曲。在这里,没有课本里的标准答案,只有真实世界的问题与解法。在这里,一群年轻人正沿着这条“回炉重造”的路径,在智能机器人的赛道上加速奔跑。

编辑: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