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祝孔亮 通讯员 张海军 文/图
7月25日,卢氏县委书记胡志权亲切慰问环卫工,给高温天气里坚持工作的环卫工“送清凉”
南山北岭郁郁葱葱,洛河、洛北渠两条碧波荡漾的河流穿城而过,在中心城区形成湿地公园,春来花木繁茂,秋至百鸟翔集。这宜人的风景,就是卢氏县城。卢氏县城的惬意生活,不仅在于山水旖旎,更在于城市浓浓烟火气息里的温情,在于街道整洁乃至精致带来的愉悦,在于文化熏陶中不断提升的市民素质和生活品质带来的幸福。
亲手营造这优美环境的环卫工感受最为深刻。李金成是卢氏县741名环卫工中的普通一员。7月25日,他和往常一样,先到环卫工爱心早餐店吃过免费早餐,再到负责的龙山路路段开始保洁工作。县里设立的环卫工免费早餐,由分布县城的10余家环境好、品种多的早餐店提供,保证吃得卫生营养,这让环卫工们感到被关爱、被尊重,干起活来认真负责,一整天都精神抖擞。当天上午,县委书记胡志权来给环卫工人“送清凉”,送来了绿茶、凉茶、泡面等慰问品,叮嘱大家注意做好防暑。李金成说:“县委书记与大家握手问候,朴实亲切,就像兄长一样。这两年,县城越来越整洁漂亮,大人孩子都很满意,我们干着也起劲!”
作为“中国最美县域”、河南省文明城市,卢氏县城市管理工作全面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人民宜居安居放在首位”“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建设公园城市”“让历史文化和现代生活融为一体”等重要论述,从惠民便民出发,不断提升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胡志权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要建好城市、管好城市,让市民生活在市井繁华、街巷整洁、环境优美、文化浓郁的品质城市,尽享便捷舒适,增进民生福祉,让市民充满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活”起来——繁荣和惠民并行不悖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卢氏县城洛河北路夜市人声鼎沸,热闹非凡。烤串、冰粉、扎啤……各种特色小吃香气四溢,水果、玩具、头饰……各种商品琳琅满目,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消费体验、休闲打卡。目前该夜市已入驻商贩50多家,布局齐整、空间开阔,既远离居民密集区,又临近商业区,具备良好的客流基础,今年入夏开市以来,十分红火。
商户陈乐经营烤串,她高兴地说:“比起原来的大桥人行道,这里经营面积大得多,收入增加一倍。”这家夜市前身位于城区洛河岗台大桥之上,原本由消暑纳凉群众集聚形成,虽然人多热闹,但是占道经营、交通堵塞问题频发,特别是位于卢氏高速出口延长线上,存在安全隐患。县城市管理局经过深入调研、科学规划、疏堵结合,把岗台大桥夜市迁到这里,既保障了经营者的生计,又维护了市容秩序,还方便了群众,实现了多方共赢。
卢氏县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负责人王博介绍,点燃“烟火气”,点亮“夜经济”,卢氏县城市管理局今年在县城打造了像洛河北路这样的夜经济疏导点4个,把城市管理难题变成了民生幸福地标。
农民进城沿街售卖农副产品和城区流动商贩,历来是城市管理的难点。卢氏县的做法是科学布局、规范建立“疏导点”。卢氏县药城是老城区的繁华地带,周边学校、医院、居民区密集,以前流动摊贩扎堆,马路市场十分拥堵。卢氏县城市管理局关注民生需求,倾听商贩心声,多方协调后将药城南门闲置区规划建设为便民疏导点,这个疏导点面积2000余平方米,设置标准化摊位270余个,划分为果蔬、餐饮、日用品等区域,配备水电灯光、公共厕所、垃圾分类设施,通过划线编号、设置“U形管”进行规范管理,并对困难群体、零就业家庭优先安排摊位,让“小摊位”托起“大民生”。去年至今,卢氏县城市管理局挖掘城市资源,在县城从东到西依次布局了药城南门、清风下街等25个疏导点,通过广泛宣传引导、热诚帮助商贩,变“堵”为“疏”,变“管理”为“服务”,目前,市场繁荣,秩序井然。
为进一步搞活经济,卢氏县城市管理局还放开餐饮门店“外摆”,在不影响交通出行、确保环境卫生的情况下,即申请、即受理,47家餐饮店获准店外经营。该局还大手笔建设潮玩街,打造卢氏首个沉浸式夜市餐饮主题文化市集,白天以亲子游玩、文创市集、轻食咖啡为主,夜间聚焦主题夜市、露天电影、民谣驻唱。项目位于城区核心地段,占地2.5万平方米,配套停车位150余个,即将建成运营。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县城承载的是民生、显现的是温情,背后则是城管人的担当。
“净”起来——城市和乡村一尘不染
“垃圾分类要从娃娃抓起,让孩子从小养成讲卫生、懂节约的好习惯。”卢氏县第二实验幼儿园教师强贝贝说,“近年来,卢氏县以寓教于乐、形式多样的宣传引导,持续抓好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作为一名普通市民,我亲眼见证了小区、街道环境由此发生的美丽变化。作为一名幼儿教师,我也有义务培养孩子的良好素质,为做好垃圾分类、创造低碳社会贡献一份力量。”
去年8月,强贝贝代表卢氏县参加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举办的全省生活垃圾“分类达人说”演讲比赛,她讲述了小朋友在生活中学习、运用垃圾分类的故事,引起了强烈共鸣。
伴随着垃圾分类逐渐深入人心,卢氏县城市管理局还迅速铺开“无废小区”创建工作。家住城东易和园小区的李阿姨身体力行积极参与,还获得了380积分奖励。日前,易和园小区物业将一面写着“倾力指导促新风、无废创建显担当”的锦旗送到了县城市管理局。卢氏县城市管理局通过“硬件升级、疏通堵点、机制创新”三大行动,在全县13个试点小区设置智能垃圾分类投放点,配备专兼职督导员,引导居民精准分类,实现垃圾从“随意扔”到“分类投”转变,针对厨余垃圾处理难点,卢氏县推行“定时定点+专项清运”模式,优化收运路线和频次,收运效率提升40%,兑换积分13.7万分,居民参与率达92%。目前,城区已安装300余组垃圾分类设施,配备16辆专用分类运输车,绿色低碳理念融入城区居民生活。
卢氏县城以洁净闻名,如何做到城市洁净如新?卢氏县城市管理局的理念是“干净是清洗出来的”。城区227万平方米道路严格落实“以克论净”,一二三级道路分别执行“双五(即垃圾落地5分钟内捡起,一平方米内微尘不超过5克)”“双十”“三无一规范一眼净”标准。对街道采取“冲洗+机扫+洒水+喷雾降尘+人工”联合作业,每天至少机扫、冲洗、喷雾降尘各2次,夏季每天洒水4~6次,每日清擦、冲洗道路隔离栏至少1次,确保路面常湿润、见本色。将背街小巷、城乡接合部、洛北渠的卫生纳入行业监管范围,进行常态化巡查,随时随地解决问题。卢氏县持续深化城乡环卫一体化运营,在全县18个乡镇61个中心村附近,建设了地埋桶式垃圾中转站,设置分类垃圾桶4万个,3立方米铁皮垃圾箱2600个,配备76台勾臂车,8台25吨压缩式全封闭垃圾专用运输车,分别由3家环卫公司负责垃圾收运,全面建立了“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建成集分、收、运、处为一体的农村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实行垃圾再生资源循环利用,年利用建筑垃圾生产再生砖230万块、餐厨垃圾提炼油脂76吨,生活垃圾每天焚烧100吨向6家工业企业提供蒸汽热能。垃圾变废为宝,规范有序处理,促进全县见“圾”而动、无“圾”可寻,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美”起来——绿化和文化无处不在
到过卢氏县城的人,常常赞叹公园、绿地、园林之大之多,仅仅是洛河两岸的公园,围绕洛河水生态工程上下游延伸,长度就超过8公里。卢氏县还打通洛北渠两侧岸边休闲步道,建成了县医院、县政府门前水上休闲广场,建成了龙山路亲水观光平台。
卢氏县是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县里集中力量把县城作为A级景区来打造,在南北城区分别打造卢医中医药文化产业园、城隍文化产业园两个4A级景区。县城红石谷路原有一处空地,卢氏县城市管理局经过多方努力建成了6.3亩大的公园。内有硅胶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场,栽植了红梅、桂花等20多种观赏植物,还建有休闲步道和凉亭,深受居民欢迎。近年来,该局通过“见缝插绿”、增绿提质等方式,增加绿地服务半径,建设了3个这样的口袋公园。
人间烟火气,点亮夜经济。图为卢氏县城东大街夜市
白天绿意盎然,夜晚灯光璀璨。卢氏县城市管理局做好城区33条道路和17个巷道路灯管护,每条街道路灯各有特色,其中香菇造型灯、红色文创灯美轮美奂。城区还悬挂灯笼5550只,安装红色传统文化挂件灯240盏,在城市绿化带安装灯带6000余米,扮靓城市,方便市民。
今年5月29日,卢氏县城市管理局召开全民健身场所完善行动中新建路、淇河北路等3处全民健身公园设计方案征求意见会,胡志权和多家单位代表,就打造充满活力、健康、互动的城市公共空间畅所欲言、充分讨论,形成的一致意见是进一步凸显卢氏古县文化、红色文化。当年,红二十五军长征经过卢氏,如今,卢氏县通过“微改造、巧植入、精提升”设置雕塑、标语、文化墙等方式,赓续“英雄土地、红色莘川”的革命文化,展现三千年古县的历史根脉,提升了县城的文化韵味、城市品位。
生活在这样的县城,眷恋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卢氏县城市管理局局长骆伟军说:“一个城市就像一个大家庭,为人民管理城市,就是要当好城市的服务员,让市民感受到温馨舒适、美丽整洁和文化文明。提升工作水平,我们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