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师陀故里的五个想不到

2025-08-05 11:33:32   来源:河南经济报

  ■包广杰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著名抗日英烈赵伊坪的外孙单勃,与漯河市党史办、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负责人一行10余人,于6月24日至25日踏上开封杞县及河南大学的土地,重访、瞻仰先辈当年战斗和工作过的地方。

  作为赵伊坪历史的研究者,同时也是长篇传记文学《红灯笼——我的红色外祖父》一书的作者,我有幸参与其中,全程感触如潮。而在杞县师陀故里的所见所闻,更带来了五个意想不到的震撼,彻底颠覆了我此前的认知。

  第一个想不到,是开封仪表(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王青岭的赤诚与担当。虽身为本村人,但他与师陀先生并无血缘纽带关系,却凭借一腔炽热的历史文化情怀、弘扬红色文化的使命感,投身公益事业。前期,他宛如孤勇者,独自扛起重担,在质疑声中前行,家人的不解、同乡的误解,都未能动摇他的决心。随着时间推移,他的坚持逐渐感染众人,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志愿者加入。在师陀故里参观及大同中学座谈会上,众人无不交口称赞。漯河市党史办主任刘志伟直言:“我走访过诸多红色村落,像王书记这样默默奉献自己的,实属罕见。”

  第二个想不到,是师陀与赵伊坪跨越岁月的深厚情谊。1930年夏,赵伊坪随冯玉祥部队驻扎前化寨村,结识了王乐超、王长简(师陀)兄弟,自此结下挚友之缘。此后,赵伊坪数次前往前化寨探望师陀,师陀亦专程赴漯河郾城赵家拜访小住。动荡不安、战火纷飞的年代里,二人聚少离多,却始终牵挂彼此,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书信往来竟达200多封。赵伊坪牺牲二十余年后,师陀仍专程前往漯河郾城赵家老宅,凭吊这位至交好友。

  当我告知师陀儿子王庆一在师陀故里参观的消息时,王庆一先生回复的话语令人动容:“谢谢你及时转达老家的要闻,赵家一门忠烈,是家父生前最好的朋友,没有之一。家父一生命运多舛,但愿他们这对异姓好兄弟在地下一起永登极乐世界,再无痛苦。如果还能为老家尽些绵薄之力,也是他们所喜闻乐见的吧!”字里行间,满是对父辈情谊的追思与敬意。

  第三个想不到,是师陀先生斐然的文学成就。若未目睹展板上的介绍,我难以想象他在文学领域的影响力竟如此深远。二十多岁便凭借短篇小说集《谷》斩获首届“大公报文艺奖”,与曹禺的戏剧《日出》、何其芳的散文集《画梦录》荣获此奖,这份荣耀足以载入史册。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潜伏》中,《师陀文集》虽作为虚构的接头暗号,却让这位作家以独特方式进入大众视野。回望历史,1936年1月《谷》的出版,不仅是师陀的成名作,更见证了他在那个时代的文学锋芒,由萧乾牵头,沈从文、朱自清、叶圣陶、巴金、林徽因等一众名家担任评委的评选,无疑是对其作品艺术价值的高度认可。

  还有师陀先生以赵伊坪的家乡漯河郾城为背景创作的短篇小说集《果园城记》,被《亚洲周刊》评为“20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被翻译成六个国家的语言在世界各地出版。这些成就足以奠定师陀在中国的文学地位。

  第四个想不到,是前化寨村深厚的红色底蕴。驻足村头的村史文化墙前,听王青岭娓娓道来,方知这座看似平凡的小村庄,竟走出了中共地下组织王乐超、新四军少女英雄王雨琴、抗日英雄汪其生、河南省委首任交通(地下情报)科长杜征远等一大批革命志士。走进红色化寨纪念馆,二三十位红色人物的事迹在此陈列,其中11位烈士的英勇壮举,更让人心生敬意。这里不仅是现代著名进步作家师陀的故乡,更是一座浸染着热血与信仰的革命堡垒村。

  第五个想不到,是两个奇妙的巧合。在新四军地下交通站纪念馆,我们深入了解杜征远的革命生涯时,意外发现两个令人惊叹的关联:单勃竟熟知杜征远之子杜国祥烈士,原来杜国祥曾是单勃父亲单大德的部下;刘志伟的名字,赫然出现在介绍杜征远事迹的展板之上(展板这篇文章以《保存革命力量 党组织大撤退——抗战相持阶段漯河革命斗争(节选)》为标题,主要介绍了1941年,情况紧急,中央及河南省委领导党组织大撤退,由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陈云亲自领导,中央党校学习的河南省委组织部部长危拱之和省委统战部部长王志杰具体负责。杜征远,从延安先到豫西南地委传达指示后,同省委交通员朱之光一起来到舞阳梁八台,向张维桢传达中央有关河南党组织撤退的指示,保存革命力量的经过。摘自漯河日报,记者齐国霞,特邀顾问:刘志伟)

  没有人刻意而为,也没有想到,这个夏日,刘志伟本人会出现在这个展板前,如果不是我心细,这个巧合细节大概率会漏掉。历史的齿轮在此刻悄然咬合,仿佛命运的安排,让不同时空的故事在此交汇。

  站在师陀故里的小院中,夏日的阳光透过斑驳的树叶,在青砖地上洒下点点金斑。微风拂过,院角的野花轻轻摇曳,似在诉说往昔岁月。王青岭的话语仿佛将我带回了九十年前的夏日:“当年,赵伊坪与师陀或许就是站在此处,畅谈理想与抱负……”那一刻,时空的界限突然变得模糊,我仿佛能看见两位挚友并肩而立的身影,听见他们激昂的交谈声。同样的夏日,同样的地点,我们与先辈们隔着时空默默对视,无需言语,心灵已完成对话。那些尘封的历史故事,在这一刻鲜活起来,英烈们的精神,也如这永不消散的夏日阳光,温暖而坚定地照进每个人的心底,提醒着我们:今日的和平,是无数先辈用热血与生命换来的,这份精神,值得永远铭记与传承。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