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科普决不能靠“编故事”

2025-08-07 10:34:11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靳李君

  近日,中央网信办、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四部门联合印发通知,对“自媒体”医疗科普行为作出规范,要求账号对发布内容的真实性、科学性负责,严禁无资质账号生产专业医疗科普内容。这一举措直指当前医疗科普领域的乱象,可谓切中时弊。

  打开手机,各类医疗科普内容充斥屏幕。有的声称“吃某物能抗癌”,有的鼓吹“一招治愈糖尿病”,更有甚者编造“老中医祖传秘方”的故事吸引眼球。这些内容往往披着科普外衣,实则夹带私货,或为推销产品,或为博取流量。它们惯于通过编故事、打感情牌对未经科学证实的医疗手法或民间偏方大肆宣传,实则极其缺乏医疗科普本应有的严肃性与公信力。

  医疗科普不同于一般内容创作,其背后关乎公众健康与生命安全。一则虚假的养生建议,可能延误患者治疗;一个编造的治病偏方,或将导致病情恶化。现实中,因轻信不实医疗信息而受害的案例并不鲜见。某地老人听信“生吃泥鳅治百病”的谣言,结果感染寄生虫;有患者盲目追随“自然疗法”,停用正规药物导致病情失控。这些教训一再警示我们:医疗科普容不得半点虚假,更不是可以随意编故事的领域。

  毋庸讳言,医疗科普乱象背后是利益驱动与监管缺失的双重作用。部分自媒体为吸引流量,不惜夸大其词、知谣传谣;一些机构为推销产品,将广告包装成科普内容。而普通民众医学知识有限,难以辨别真伪,往往成为这些“伪科普”的受害者。此次四部门联合出手,正是要通过资质审核、内容监管、广告规范等多管齐下,为医疗科普划定红线,重建专业壁垒。

  整治医疗科普乱象,需要长效机制。一方面要严格准入门槛,确保内容生产者具备相应资质;另一方面要建立科学审核机制,防止错误信息传播。同时,公众的健康素养提升同样重要,只有学会辨别真伪,才能从根本上减少“伪科普”的生存空间。医疗科普的本质是传递科学,服务公众健康,任何偏离这一宗旨的行为都应被规范。

  科学不容戏说,健康岂能儿戏。规范医疗科普行为,既是对科学尊严的维护,也是对生命健康的负责。期待新规落地后,网络空间能够涌现更多优质、靠谱的医疗科普内容,让科学的光芒真正照亮公众的健康之路。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