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容貌焦虑”来自哪里

2025-08-09 00:20:30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暑期以来,多地医院整形美容科、民营整形机构迎来整形高峰期,在夸大宣传、打折促销、审美“绑架”的“裹挟”之下,一个个花季少男少女将内心深处的审美焦虑转为行动,却忽略了美丽诱惑背后可能带来的身心风险。

  暑假成为“学生整形季”,这绝非简单的审美选择,而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焦虑贩卖——成人世界将自身的不安与欲望,通过商业资本的放大镜,投射到了最不该承受这些的孩子们身上。而策划这场“容貌焦虑”的,不乏以招揽生意为目的的医美机构、以博取流量为目的的网红达人、以谋取利益为目的的资本平台等,他们共同编织起了一张令人焦虑的大网,将青少年裹挟其间:在短视频平台投放“变美逆袭”的剧情广告,邀请网红分享“微调改变人生”的体验,甚至推出“学生专属分期付款”。这些精心设计的内容将整形包装成通往自信与成功的捷径,却刻意淡化风险与后果。而当“颜值即正义”这句话流行起来时,这张焦虑贩卖的“产业链”也就完美闭合了。

  随即,医美机构进入“收获”的季节,赚得盆满钵满。

  然而,在“容貌焦虑”不断改变着青少年的认知时,“低龄化整容”这件美丽外衣之下,正潜藏着危害青少年身心的风险。医美的“功效”被放大了,手术的风险被忽视了,而当“白瘦幼”“锥子脸”等单一审美倾向固化为审美标准时,现实与“美颜”的巨大落差或手术造成不可逆的伤害,这些易诱发青少年的心理危机,甚至出现回避外出、自我否定、悲观厌世等一系列心理问题。

  审美标准本就不是单一的,我们要构建的是一个各美其美的绚丽多彩的世界。为此,面对这场针对青少年的焦虑贩卖,我们要从消除医美夸大宣传、规范医美广告入手,构建全方位的防御体系。立法层面应禁止对未满16岁的青少年实施非医疗必要整形,杜绝医美持续低龄化;教育系统需将身体自爱教育纳入课程,培养媒介批判能力;社交媒体平台必须承担主体责任,清理夸大整形效果的误导性内容。更重要的是,成人社会应该反思:是否意识到正是我们亲手为孩子们戴上了这副名为“完美主义”的枷锁?

  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成长烦恼,还请各位家长允许孩子有不完美的权利,这或许是我们能给予他们最珍贵的成长礼物。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