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封市禹王台区 守正创新 让千年非遗在时光里绽放新韵

2025-08-09 01:09:16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左世周 文/图


宋都面塑第七代传承人邢胜男悉心指导学生雕刻

  当朱仙镇木版年画的朱砂红晕染开岁月的肌理,当二夹弦的唱腔在开封市禹王台区的晨风中流转,这座承载着开封文脉的城区,正以匠心守护着非遗的千年记忆。近日,开封市禹王台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陈凯庆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该区域非遗保护生动实践,一幅“活态传承、守正创新”的文化图景正徐徐展开。

  作为汴梁文化的重要基因库,禹王台区的非遗图谱璀璨斑斓:3项国家级、7项省级、22项市级非遗项目,如散落的珍珠串联起传统技艺、美术、音乐舞蹈等六大门类。朱仙镇木版年画的刀锋镌刻着民俗密码,宋室风筝的竹骨托举着古人的飞天梦,兴盛德花生里的醇香沉淀着市井烟火——这些活态遗产,恰是流淌在街巷里的文化血脉。

  传承的火种,在代际接力中生生不息。秉持“活态传承”理念,这里构建起“国家、省、市、区”四级保护网络,让古老技艺有了安稳的栖居地。10位朱仙镇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带徒30名,青蓝相继间,雕版的沙沙声里生长着新的希望。传习场所的窗棂间,木版年画的颜料香与宋都面塑的糯米香交织,成为传承最美的注脚。让非遗走出深巷,方能拥抱更广阔的天地。“非遗进校园”活动如春风化雨,孩子们用稚嫩的手拓印年画、捏制面塑,让文化基因在童心深处扎根。宋室风筝培训班里,年轻人的创意让传统纹样有了现代表达,在竹篾与丝线的碰撞中,展现了传承的新姿态。

  守护的智慧,藏在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里。动态管理系统像精密的罗盘,记录着每项技艺的核心密码;高龄传承人的技艺被高清影像定格,如同为历史留存了珍贵的底片;濒危项目匹配青年学徒,恰似为老树嫁接新枝,让文化根脉在时光长河中绵延。

  当非遗与生活相遇,便碰撞出动人的火花。禹王台公园的非遗市集里,二夹弦的老艺人与年轻观众隔空对唱,古老唱腔混着爆米花的甜香,酿成最鲜活的市井乐章。樱花节期间,兴盛德花生、灌汤包子等非遗美食飘香迎客,今年“五一”假期,禹王台公园3万余人次的客流里,藏着“非遗+文旅”的双赢密码。

  创新的翅膀,让非遗飞向更远的未来。研学课程里,孩子们触摸着雕版感受历史温度;社区康养项目中,“非遗+中医”的智慧呵护着夕阳红;电商平台的包裹里,木版年画与风筝“飞”向全国各地——“非遗+研学”“非遗+康养”“非遗+电商”的多元探索,让传统技艺在当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时光不语,非遗有痕。如今,禹王台区正以守正创新的智慧,让千年遗产在新时代的土壤里扎根生长。当更多人读懂雕版里的故事、听清唱腔里的乡愁,那些流淌的文化记忆,终将成为区域发展最深厚的底气与最动人的风景。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