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近日,上海交通大学一教授表示,养老规划的核心是“时间杠杆”。该教授以三胞胎为例进行说明:假设年化收益率为8%,10岁起每年存1万元,持续6年,到65岁时账户余额可达344万元;16岁起每年存1万元,连续9年,最终余额为293万元;25岁起每年存1万元,连续40年,最终仅280万元。据此,该教授指出“越早启动,复利效应越惊人,20多岁应投资较大比例的权益类资产,借助年化收益积累财富”。
在新闻评论区,该教授的建议引发网友集体吐槽。有网友调侃“应该从娘胎里开始存养老钱”。在某些专家频现雷人建议的今天,这种建议遭到网友广泛批评和质疑,自然在意料之中。
“10岁开始存养老钱”,看似是专家的“善言”,实则是对家长在人伦道德上的变相绑架。因为,这种超前为孩子未来“兜底”的建议,不仅是对孩子成长道路上本应具有的拼搏精神的一种消解,也容易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心安理得的“啃老族”。这些都是建议背后可能产生的隐性危害。
最根本的是,此建议之所以引发群嘲,是因为此类话语罔顾国情和现实。众所周知,对大多数家庭而言,养孩子本身就“压力山大”。孩子的成长和教育支出,在很多家庭的全部支出中占据很大比例。每年存入1万元,对于富人家庭来说,可能不在话下,对生活支出需要精打细算的普通家庭而言,这绝对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从金融学角度看,这名教授的算法当然没错。可是,在对大多数家长的抚养艰辛无法共情的前提下,自以为是地提出这种建议,就不失为一种“集体冒犯”。有网友评论,此建议属于典型的“站着说话不腰疼”。此言不谬。作为知名学府的教授,晓民情、知民意,应是在学问之外最基本的识见。一切脱离现实的自说自话,乃至“传经送宝”式的劝言和建议,注定不会引发民间的“同频共振”,只能在一片戏谑中徒留笑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