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栗凤娇 文/图
丝丝微风拂过洹河,为中国文字博物馆的外墙镀上了一层柔光;甲骨长廊中,斑驳的刻痕静静地诉说着中国文字的故事;展厅内,笔墨纸砚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仿佛能听见汉字在岁月中流转的回响……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安阳市的中国文字博物馆,从那些泛黄的龟甲上,品味3000年前先民埋下的文明密码,阅读文字演变的历史画卷,聆听甲骨文从展厅走向世界的声音……
以体验为桥,让游客触摸文字历史
连日来,中国文字博物馆举办一系列特色活动,让游客收获了独特的文旅消费体验。其中,“刻骨铭心·甲骨文刻写体验活动”带领游客穿越时空,回溯殷商岁月,体验甲骨文的篆刻魅力,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中国文字博物馆内,专家对徽文馆“汉字民俗”展厅进行详细讲解,让游客深入了解“汉字”与“民俗”之间的关系,聆听它们背后的故事。
在暑期非遗体验活动中,志愿者为游客讲述皮影的起源和发展,让游客体验造纸术、皮影戏、拓印、雕版印刷等传统技艺,大家纷纷感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神奇。
在造纸术展台前,白发苍苍的周老先生跟着师傅学抄纸,惊叹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在拓印台前,一群来自国外的游客围着《甲骨文十二生肖》拓片欢呼,有人掏出本子画“兔”字,有人看着“龙”字追问是不是真有龙的存在。
来自洛阳的小学生葛艺霖说:“这里的体验活动特别有意思,都是在学校接触不到的。”
当文化体验成为文旅新风向,中国文字博物馆正为我们带来别样的惊喜。这样的体验,如同在甲骨文与现代人之间架起了一座沟通的桥梁,让游客在互动中触摸历史,让文化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真切可感的美好经历。
以数字为翼,让古老文字“活”起来
“快看,甲骨在动!”突然,展厅中央的3D投影区响起一阵惊呼。深蓝色的幕布上,一只虚拟的龟甲正缓缓显现,随着讲解员的讲述,灼痕处渐渐浮起“王”字的轮廓。
来自成都的张先生举着手机录像,他说小时候学甲骨文,觉得只是一些难认的符号,现在依靠新科技进行展示,看一眼就能记住文字的样子,比死记硬背强多了。
同时,汉字解密互动屏前围满跃跃欲试的年轻人。大学生王悦盯着屏幕上的“山”字演变动画惊叹:“从甲骨文里三座相连的山峰,到金文里更规整的线条,再到小篆、隶书、楷书的模样,像是一串流动的密码。”
对无法亲临现场的人来说,数字技术为甲骨文装上了翅膀。线上3D全景展厅成了“云游”的窗口,让现代人“走进”殷商;互动游戏异常有趣,让游客领略文字演变的魅力;线上展厅“触手可及”,以便海外游子随时触摸故土的文明。
一位讲解员告诉记者:“技术不是炫技的工具,而是帮甲骨文‘赶路’的马车。当一个美国孩子通过游戏认出‘水’字,当一位华侨在线上看清甲骨的纹路,技术就成了最好的翻译,让文明对话不用等、不用盼,伸手就能碰到。”
近年来,中国文字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创新融合,运用3D投影技术复原甲骨文占卜场景;开发“汉字解密”挑战环节,将甲骨文与现代游戏相结合;借助航拍技术构建3D全景,以三维视角还原文物细节与馆内格局,实现线上沉浸式参观,使传统文字借助数字的翅膀穿越时空,在云端绽放色彩,让古老文字“活”起来。
以文旅为媒,让甲骨文“飞”向远方
记者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了解到,“了不起的甲骨文”香港展近日成功举办。这场展览以甲骨文化为核心,以“甲骨千年 见字如面”为主题,以追溯汉字前世今生为主线,将历史、艺术、科技巧妙融合,向香港市民及全球访客免费开放。
在香港展览中,“回家”系列承载着无数游子的思乡之情,串联起内地与香港之间的情感纽带;甲骨文魔方、苏绣丝巾等创意好物,将文化元素转化为可体验、可带走的文旅记忆,让观展体验从被动欣赏升级为深度参与的沉浸式文旅消费。
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该展览用亲民的方式传递严肃的学术,让凝固的历史开始流淌,让沉睡的文字有了呼吸。
这场展览证明,当甲骨文这样的文化瑰宝与文旅体验深度结合时,便能打破时空界限,吸引更多人循着文字的足迹探寻文明,为文旅产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在洹河之畔开展实物展览、在云端进行数字漫游、“走出去”进行文化交流……当古老文字通过指尖“活”起来,或者通过屏幕“飞”向远方,甲骨文便不再是展柜里沉默的符号,而是流淌在文旅体验中鲜活的生命力。让这些3000年前的刻痕在今天的生活里刻下文明的温度,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传承中走向更广阔的天地,续写跨越千年的“古今交响”,让文字的力量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这,或许就是甲骨文“走出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