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记者从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获悉,《郑州市主城区停车场专项规划暨停车配建指标研究》(2023—2035年)已获市政府批复,目前正在公示阶段。这项规划将着力解决城市停车难问题,构建科学合理的停车设施供给体系。
规划范围覆盖郑州市主城区(含高新区和经开区拓展范围),总面积达1755平方千米。规划以2023年为基准年,展望至2035年,旨在形成配建停车为主、路外停车为辅、路内停车为补充的现代化停车设施系统。
据了解,此次规划编制过程中,郑州市对全市可用于停车场建设的地块进行了全面摸排,重点清查闲置土地资源。规划方案包含公共停车场布局规划和停车配建指标研究两大核心内容。
在公共停车场布局方面,规划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就业岗位密度、土地开发强度、公共交通服务水平、道路交通承载能力等多重因素,将主城区划分为三类停车战略分区。按照“调控差异化、推进产业化、用地集约化、布局精准化、管理智慧化”的原则,结合城市有机更新和老旧小区改造等工作,重点规划1395处公共停车场,主要分布在群众关注的老旧小区、医院、商圈等重点区域。
值得关注的是,规划特别提出构建P+R(停车+换乘)系统,通过设置67处换乘停车场,引导私人交通向公共交通转移。这些停车场将依托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进行布局,实现城市动态、静态交通的平衡发展。
在停车配建指标研究方面,规划做出多项创新调整:响应住房供应结构变化,新增配售型保障性住房、保障性租赁住房配建指标;按照“保障合理拥车、适度调控用车”原则,优化调整中小户型配建指标;提高医院、养老院、公园等民生热点及公益类项目配建指标;新增创新型产业用地配建指标;适应新能源汽车发展需求,提升充电设施配建比例;新增改扩建建筑增配指标,弥补老旧小区停车泊位缺口。
根据规划,到2035年,郑州市将形成“规模适度、布局精准、用地集约、管理智慧、保障有力”的停车设施系统。这一系统将有效保障市民基本停车需求,合理控制出行停车需求,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郑州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规划的实施将显著改善城市停车环境,提升市民出行体验。目前,规划正在公示阶段,欢迎社会各界提出宝贵意见。 (记者 许丽娟 杜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