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县 让非遗从“老手艺”变成“新名片”

2025-08-16 01:50:34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左世周

  当晨曦漫过杞县的青砖黛瓦,麦秆画的金黄纹路在光影中浮动,酱菜坛里的醇厚香气随晨风漫溢——这片浸润着三千年文明的土地上,非遗正以鲜活的姿态,诉说着岁月深处的故事。近日,杞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局长楚丹丹接受专访,为大家拆解非遗在当代土壤中扎根生长的密码。

  四级体系 织就文化星河

  168项非遗项目,如星子般缀满杞县的文化夜空。在这片土地上,国家级非遗“杞人忧天传说”如北斗指引方向,省级非遗“陈氏麦秆画”“莫家酱菜”等似星辰闪耀,市级、县级非遗项目则如繁星密布,共同构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体系。从民间文学的口耳相传到传统技艺的指尖乾坤,从民俗活动的热闹喧嚣到传统医药的济世仁心,杞县非遗早已超越单纯的文化遗产范畴,成为文旅融合的“核心引擎”与“文化标识”。

  “当游客踏上杞县的土地时,最先触碰的便是非遗的温度。”楚丹丹说,活灵活现的面塑作品、高亢嘹亮的唢呐声、纹理细腻的麦秆画摆件,还有人们口口相传的“杞人忧天传说”“伊尹传说”等,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符号,正是杞县最动人的名片。

  匠心守护 点燃传承薪火

  “保护非遗,就是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楚丹丹的语气坚定。杞县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准则,为非遗筑起坚固屏障:资金与政策的暖阳持续照耀,数字化技术为古老技艺建立“时光档案”,在微信公众号与抖音账号里,50万人次的浏览量见证着网友与非遗的隔空对话。

  面对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老龄化的挑战,杞县播下“传帮带”的种子。“省级以上传承人平均年龄超60岁,我们必须与时间赛跑。”楚丹丹介绍,通过推荐年轻传承人参与培训、搭建“师带徒”平台,22名平均年龄32岁的年轻人已成为市级传承人,让非遗传承密码在年轻人的掌心流转。同时,杞县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活动,让麦秆画的巧思、微书的精妙、走马灯的灵动走进课堂,在孩子们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

  谈及未来,楚丹丹眼中闪烁着憧憬:“我们要让杞县非遗走得更远。未来3~5年,杞县将冲击一项国家级非遗,打造集生产、展示、体验于一体的非遗产业园,通过‘非遗+电商’‘非遗+文创’,让‘老手艺’焕发新活力。”

  创新之笔 绘就活态传奇

  在杞县,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中的活态诗行。“陈氏麦秆画”挣脱画框束缚,化作书签上的山水、摆件里的花鸟,30余款文创产品让“墙上艺术”走进寻常人家。“崔氏微书”笔走龙蛇,将婉转写意的书法落笔在豫东特有的“八仙葫芦”之上,赏玩之时也可汲取厚重的中华文化。“走马灯”中蕴藏着人生百态,在诗情画意的光影变幻间,投映着人们关于国泰民安、幸福美满的朴素愿望。“非遗不是‘老古董’,是等待年轻人续写的故事。”楚丹丹说。

  暮色里,老者为孩童娓娓道来“杞人忧天”的古老传说,那温润的语调漫过古街深巷,恰似杞县非遗传承的脉络,在岁月长河中蜿蜒流淌、生生不息。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