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靳李君
游客在文新茶村的观景平台上休憩观光 记者 付瑞清 摄
初秋的信阳茶山上,漫山遍野的茶树绿意盎然,微风拂过,阵阵茶香沁人心脾。位于浉河区浉河港镇的文新茶村的观景平台上,游客一边惬意地品着毛尖茶,一边观赏茶景、山景。信阳茶山成为网红打卡地的背后,是我省近年来大力推进“农业+旅游”融合发展模式的生动写照。从太行山区到豫南大别山,从黄河岸边到伏牛山深处,我省正通过农文旅深度融合,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让传统农业焕发新生机,使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
藏身乡村中的村史博物馆
8月17日,秋高气爽,白云点缀着碧空。走进罗山县青山镇孙岗村的村史博物馆,一排排展出的农特产品和深刻着时光烙印的农具映入眼帘。
“这木头盒子就是斗,用来测量粮食的容器,十斗是一升。我们常说的‘才高八斗’就是说的这个斗。”孙岗村党支部书记李长青笑着向记者介绍。
在村史博物馆里,每一项农具都在向人展示着历史的足迹。“这是村里的磨盘,这是打水的辘轳,这是锤布石……都是从各家各户收集上来的,虽然它们已经退出了历史的舞台,但是看到他们,总有说不出的亲切感。我们把他们保存起来,既是为了纪念流逝的岁月,也是为了提醒后人不忘来时路,创富不忘本。”李长青说。
河南作为农业大省,像这样的村史博物馆遍布全省,数量达1000多个。这些散布于乡村间的博物馆如同点点繁星,正以独特的存在记录着乡愁,并引领更多的游客感知乡土中国的时代变迁。
生态美景与产业的和谐共生
在信阳市羊山新区双井街道阜阳村,微风拂过,千亩荷塘荡漾起无边的碧浪,粉白相间的荷花亭亭玉立。这幅醉人的田园画卷,不仅吸引着游人驻足,更孕育着一条让村民腰包鼓起来的“绿色”产业链——从太空莲的规模种植到深加工的蓬勃兴起,一粒粒清甜的莲子,正成为撬动乡村致富梦想的支点。
漫步在阜阳村的荷塘边,采莲人的笑语与工厂的机器声交织。从田埂上亲手采摘的喜悦,到加工车间里创造价值的忙碌,一粒粒小小的莲子,串起了生态美景与产业振兴的链条。荷香深处,阜阳村正以莲为笔,蘸满汗水与智慧,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绘就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动人图景。
无独有偶。在宝丰县闹店镇张沟村,600余亩杏树把原本的荒山变成了“花果山”。
张沟村党支部书记刘大超说,张沟村属于山区,种活一棵树不容易,从树坑的形状到后期的养护,都很重要,少一个环节都可能前功尽弃。为发挥独特的地理资源优势,该村把发展经济林果业与“一村万树”工程紧密结合,积极引导鼓励村民在利用农村的边角地、废弃地、荒山地、拆违地、庭院地“五块地”等处种植蟠桃、秋月梨、油桃、柿子等果树,使这里的春天花香四溢,夏秋硕果累累。
“每年杏树开花时好多人来拍照,特别是杏成熟时,前来采摘购买的游客更是络绎不绝。今年村里又种了几千棵杏树,等明年开花,就更好看了。”村民张秋顺笑着说。
“这几年,我们村的环境变得越来越好了,来玩的人也多了,农家院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杏花沟农家院的负责人王元勋说,特别是杏花开时和金杏成熟时,农家院一房难求,不提前预订都没有地方坐。
绘就农文旅融合新图景
河南省政府办公厅2020年印发的《关于加快乡村旅游发展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实现全省乡村旅游年接待游客4亿人次,年经营总收入达到3000亿元。
当前,我省正依托现代农业打造乡村田园综合体,利用新郑大枣、灵宝苹果、温县山药、信阳茶叶、鄢陵花卉等特色农业资源,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精品园区。
例如,作为西瓜种植大县,中牟以西瓜为纽带,串联八大主题乐园与爱心企业,实现深度联动。“以西瓜这一特色农产品为切入点,精准定位中牟的地域特色和产业优势,将分散的八大主题乐园整合起来,形成一个具有强大吸引力和辨识度的文旅IP。这启示县域文旅要善于找到能串联起各方要素的‘小切口’,实现资源的高效整合与协同。”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宋向清说。
据悉,我省多个县市正通过打造出“生态观光+文化体验+户外运动”的复合型产品体系,确保游客体验到的是真实的田园野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