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近日,有农民朋友向媒体反映,某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批假冒的农技专家。这些“专家”看起来很专业,他们讲解农业“知识”,分享农技“妙招”,推荐农资产品。可这些所谓的“网红农资”却遭到了农民朋友的差评——根本不好用。
农业安全无小事。从以前在乡镇街市兜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到如今在短视频平台上变换身份、挖坑设套,近些年来,坑农害农等违法行为愈发隐蔽化、专业化、复杂化。倘若任其泛滥,不仅会对农民利益造成重大损害,而且也会影响和破坏政府部门的形象与公信力,乃至危害国家粮食安全。
对于假冒专家坑农害农,相关部门监管与治理面临着新挑战。笔者认为,全面遏制和严厉查处这一乱象,需要多方协作,群策群力,多维度筑牢“防火墙”,斩断一双双伸向农业领域的黑手。
农民朋友要擦亮双眼。对于短视频平台所谓专家吹嘘的“专、精、特”之类的农资产品,要保持高度警惕。购买农资产品务必选择正规渠道。一旦从网上购买到假冒伪劣商品,要积极举报,勇于维权。
平台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平台作为一道重要防线,要严守平台准入门槛,严格审查农技专家身份和资质。譬如,要求短视频运营者提供专家从业经历的权威证明,提供其直播带货企业的属性与资质等。通过平台的滤化机制,最大限度地防止“李鬼”们浑水摸鱼,兴风作浪。
地方政府要进一步强化“校农合作”“政企合作”。因地制宜上线针对农技服务的公益短视频,邀请农业高校专家、相关职能部门专家开讲“田间课堂”,提高农民农技知识和素养,强化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充分发挥“科技牵线人”的关键作用,架起农产品供求信息的科技桥梁,实现正规农资产品的精准对接,从而创造“良币驱逐劣币”的农业生产环境,不给坑农害农者以可乘之机,全力守护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业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