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靳李君
“打卡0元学”,你听过吗?一些在线教育、辅导机构宣称,消费者需要先支付学费,在一定期限内、按照要求完成打卡学习后,支付的学费就可以全额返还。然而,不少消费者参与这类活动后发现,等到申请返现时,商家往往会以各种理由拒绝。江苏省消保委为此发出提醒,警惕其中的陷阱。
从商业模式看,“打卡0元学”本质上是教育机构获取流量的营销策略。通过“零元学”的诱人承诺,机构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大量用户,既提升了市场占有率,又获得了资金沉淀。这本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但这一模式却有渐渐变味之势。部分机构刻意设置障碍、拒不履行承诺,造成消费者利益受损,长达数月的付出打了水漂。
究其根源,这种乱象的产生与违规成本过低直接相关。目前对于此类新型消费纠纷的处理,往往存在认定难、取证难、维权难等问题。虽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条款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的规定,但实际执行中,消费者需要耗费大量时间精力举证维权,而商家的违法成本却相对较低。这种不对称的局面,无形中助长了部分商家的投机心理。
从消费者角度看,参与此类活动需要保持理性。一方面要认清“天下没有免费午餐”的基本道理,所谓“0元学”往往需要消费者付出时间成本、注意力成本等隐性投入;另一方面也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仔细阅读活动规则,保存好相关证据,选择信誉良好的知名机构。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某些机构在活动规则中埋下“陷阱条款”,如要求打卡过程中不能中断、必须分享到朋友圈等,这些都可能在后续成为拒绝返现的借口。
监管部门应当及时跟进新型消费模式的发展,完善相应规章制度。江苏省消保委发出的提醒很有必要,但更需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一方面要明确打卡返现类活动的准入门槛和规范要求,另一方面要建立快速处理通道,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同时,可以探索建立教育机构信用评价体系,将此类纠纷处理情况纳入机构信用记录,通过市场机制倒逼商家诚信经营。
总之,“打卡0元学”现象给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诚信课:无论商业模式如何创新,诚信都应该是不可逾越的底线。只有教育机构恪守承诺、消费者理性参与、监管部门积极作为,才能让真正有益的学习模式健康发展,让“打卡学习”不再变成“打卡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