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 全域整治绘新景 城乡融合展新颜

2025-08-21 10:10:19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周传杰 陈昆

  金秋时节,行走在息县淮河北岸,一幅生机勃勃的画卷徐徐展开:连片的高标准农田里,红薯长势喜人;疏浚一新的黄坎沟水清岸绿,连通了城区与淮河的生态廊道;沿淮的庞湾古村焕发新颜,农产品加工厂内机器轰鸣……这片涵盖孙庙乡、龙湖街道、谯楼街道的土地,作为河南省自然资源厅2024年部署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正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强化生态修复和产业导入,实现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助力“美好息县·淮上明珠”品牌建设。

  聚焦空间顽疾 重塑发展格局

  息县位于信阳市东北部,被誉为“中华第一县”,淮河干流贯穿息县75.4公里,是全国优质弱筋小麦主产区。试点区域涵盖3个行政单元、22个行政村,人口15.3万,面积25.7万亩,耕地面积14.4万亩。然而,发展中也面临诸多挑战:宝贵的耕地资源破碎化严重,村庄建设用地闲置低效,“空心村”与“路边店”并存;沿淮部分沟渠淤塞,阻隔了城区与淮河的水系、生态联系;乡村基础设施薄弱,产业“单打独斗”,丰富的沿淮资源难以串联成势。

  创新机制引活水 系统施治优布局

  面对难题,息县探索出一条创新之路。试点建立了“政府+部门+公众”的联动机制,息县县委书记、县长挂帅,各职能部门协同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统筹实施,农民代表全程参与规划与决策,确保主体作用发挥。同时,推行分成明确的利益分配机制:补充耕地收益归村集体,产业项目收益用于还款和村民分红,保障各方权益。

  针对空间问题,以问题为导向优化空间布局,以淮河为纽带串联产业资源。通过用地布局调整,整治低效建设用地1182.42亩,新增耕地3402.06亩;实施黄坎沟清淤疏浚4.5公里,建设生态护岸,打通城区至淮河生态廊道。产业方面,发展“种养-加工-仓储-物流+文旅”融合模式:整合万亩红薯种植基地,为豫道酸辣粉提供原料;利用集体建设用地发展黄金梨加工和中草药仓储;依托淮河航运,建设码头和转运中心,串联历史文化资源,如渡淮纪念馆和庞湾古村落等。

  融合产业兴乡村 淮河画廊绘新篇

  耕地保护与农业升级:耕地面积增加3402.06亩,图斑减少102个,质量稳定在8.2级。近郊万亩良田初具规模,推进机械化种植和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粮食产能。

  建设用地高效利用:建设用地减少887.9亩,图斑减少447个,人均用地下降3.9平方米,破解“一户多宅”难题,提升节约集约水平。

  基础设施提升与产业融合:新建道路7500米、污水管网2703米,改善龙庙村、尹湾村等人居环境。沿淮产业带初成:林下经济和蛋鸭养殖规模化,红薯基地带动酸辣粉加工,黄金梨深加工提高附加值,融资4.39亿元保障产业投入,形成“生态+宜居+种养+加工+文旅”产业链。

  息县自然资源局局长刘喜峰表示:“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是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我们立足城郊区位和淮河优势,通过系统规划、创新机制、综合施治,不仅守住了耕地红线、改善了生态环境、扮靓了乡村面貌,更重要的是盘活了资源要素,构建了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为‘美好息县·淮上明珠’注入了强劲动能。”

  息县这一试点,为城市近郊、沿河发展、农业资源丰富,但面临空间利用难题的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息县方案”。此举证明,通过科学的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能够有效整合城乡资源,打通发展堵点,绘就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的乡村振兴新画卷,让淮河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