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左世周 文/图
当晨雾漫过顺河坊的青石板路,凤鸣斋的花生糕香气与黄派查拳的吆喝声在巷弄里交织——这里藏着开封市顺河回族区80项非遗传承中的烟火气。近日,开封市顺河回族区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陈辉接受记者采访,揭开这片土地上非遗保护、传承与发展的“密码”。
非遗图谱 镌刻文化记忆
“80项非遗,是顺河写给中华传统文明的情书。”陈辉的话语里带着温情。在这80项各级非遗中,国家级3项(汴绣、汴京灯笼张、撂石锁)、省级9项、市级23项、区级45项,如星子般散落在传统美术、技艺、体育等领域。
芳美斋月饼的糖浆在铜锅里泛起琥珀色的光,沙家品味来的五香牛肉在卤汤里咕嘟出醇厚的香,黄派查拳的招式在晨光里划出弧线……这些不仅是技艺,更是非遗文化代际传承的活态见证。陈辉指着墙上的非遗地图感叹,每一个标记都连着一段文化记忆。
守护之道 让非遗代代传承
“保护不是把非遗锁进玻璃柜,而是让它在生活里呼吸。”谈及城市更新与文化空间的平衡,陈辉提到了顺河坊的打造。这里没有抹去老巷肌理,反而预留出非遗展示空间,让特色饮食的香气、传统武术的呐喊声自然流淌。
在今年新春举行的“新春寻味顺河坊”活动中,汴绣技艺雅韵传承、宋代点茶优雅动人、舞龙舞狮等热闹非凡,武术杂技令人叹为观止。香甜的花生糕、鲜美可口的羊肉汤、四味菜,还有汤汁浓郁的黄焖鱼、咸香嫩脆的桶子鸡,更有滋味筋道的酱牛肉,各式各样的美食香气四溢。在互动环节,多位非遗艺术家现场展示了传统的制作工艺,如剪纸、肖形印、捏泥人、写春联等。老人带着孩子赏技艺、品美食,年轻人举着手机拍文化、学工艺,这便是最生动的传承。
政策与资金是后盾。该区严格落实《开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统筹国家、省、市专项资金与区级财政预算——钱要花在刀刃儿上:传承人补助、宣传推广、展演展示等举措,无一不是让非遗“护”得好、“活”起来、“传”下去。
薪火相传 当绣针遇上青春
“70.5%的传承人都在50岁以上,这是我们必须跨过的坎儿。”陈辉诉说传承的压力,但话锋一转,眼里亮起光,“好在青春力量正在握紧非遗传承接力棒。”
河南轻工职业学院的教室里,国家级汴绣传承人程曼平每周六都来授课。她教学生们用丝线勾勒牡丹,讲述汴绣在战乱中险些失传的故事。“学生们说,原来一根针里藏着这么多倔强。”如今,该校的400余名师生通过双师型培训接触汴绣,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更将其纳入必修课。
奇士拳的传承则另辟蹊径。在万岁山大宋武侠城,600平方米的武术展览馆里,实景演出还原着宋代拳脚交锋,兵器摆件成了年轻人的伴手礼。“当非遗变成可体验、可带走的文化,年轻人自然会追。”
文化为魂 塑造商业新内涵
“非遗不能养在深闺,也不能丢了魂魄。”顺河的“非遗+”实践透着智慧:菊花文化节里,菊花与汴绣相映成趣;“顺河坊胡同游”中,穿梭于青砖灰瓦的胡同深巷,触摸岁月沉淀的人文肌理,舌尖品咂非遗美食,探寻顺河人间烟火。
顺河坊的改造最具代表性。这里既有民族特色美食,也有非遗技艺、民俗体验,保留原汁原味特色文化的同时,引入新业态,陈辉笑道,“文化是魂,商业是体,魂在,体才立得住。”
“未来三五年,我们要建一个区级非遗展示体验中心。”陈辉透露规划,那里将整合8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建活态传承体系,“不仅是展览,还是孵化器——让传承人有场地收徒,让企业能对接订单,让游客能学做花生糕、体验查拳。”
采访结束时,灿烂的阳光正照在顺河坊的灯笼上。陈辉望着巷子里奔跑的孩子感慨万千:“你看,他们身上藏着非遗的火种,只要用心培养,就能在未来点燃非遗的辉煌。”
如今,铁花仍在夜里绽放,绣针仍在指尖流转,顺河的非遗故事正书写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