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何胜,原名何兴胜,陕西高陵人,汉族,1924年7月出生,1939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4月参加八路军。原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训练部副部长,历任电台台长、分队长、股长、副科长、科长、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副部长等职。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曾荣获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功勋荣誉章、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
■河南经济网记者 张百强 李媛媛 通讯员 柳国增记者 付瑞清/视频
盛夏的阳光热情地照耀着河南省军区郑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百岁老人何胜正享受着娴静的时光——眼睛微闭,仿佛在回忆过往峥嵘岁月。他时不时轻抚胸前的军功章,低声说:“我这一生,无怨无悔。”那一刻,仿佛时光静止,岁月在他身旁悄然流转。
“哒、哒、哒……”老人不自觉地敲击着轮椅的把手,伴随着一串有规律的声音响起,老人布满沧桑的脸颊逐渐舒展开来。
看着当下的盛世繁华、享受着眼前的岁月静好,何胜耳畔总是响起陪伴了自己几十年的电报声、脑海中总会浮现“隐蔽战线”上的奋战场景。
“我15岁离家,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何胜缓缓地说。
从入学陕甘宁边区的鲁迅师范学校到入职中央军委二局,从参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到侦听美军电台,为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再到赴中印边境指导开展对印军的情报侦听工作,从在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学习到就职解放军工程技术学院……他的人生如一本厚厚的书籍,写满了对于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热情与追求。从陕北到华北、再到东北,从西南到华南、再到中原,他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用行动践行着“党叫干啥就干啥”的承诺。
见初心 奔赴延安
“何老,来下盘棋吧?”河南省军区郑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工作人员李艳君笑着询问。
“好!”何胜笑呵呵地回应。
李艳君铺开棋盘,拿出黑白子,两人便在方寸之间“搏杀”起来。
“哈、哈、哈……”一阵笑声传来,原来是李艳君被“杀”得败下阵来。
“何老,您可真厉害。真是人如其名,您名字带‘胜’,便处处能赢,胜利了一辈子。”围观的人们也无不竖起大拇指。
何曾见过百岁老人下棋,还能下得年轻人“丢盔弃甲”?
“从年轻时起,我便爱好下棋。特别是工作压力大、任务重的时候,下棋成了我缓解压力的最佳选择。”面对记者的疑问,何胜说。
“何老不仅爱下棋,还喜欢读书、看新闻呢。”李艳君说。
听到这句话,何胜郑重地说:“读书是生活、工作的需要,不读书可不行。看新闻是为了了解国家发展情况,看看人们生活得幸福不幸福。”
说到此,何胜又沉默了……
安静中,他缓缓抬起头,仿佛历经一个世纪般。“每次看到人们幸福地生活着,我总想起战友们。他们前赴后继地为革命事业而奋斗,不就是为了让人们过上幸福生活吗?我要替战友们多看看、多听听,看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幸福。”
打开“话匣子”的何胜,带着我们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而又激情燃烧的岁月。
1936年12月的一天,年仅12岁的何胜突然听到与高陵毗邻的临潼方向响起枪炮声,当时不知道是怎么回事儿,后来才知道是西安事变。“那时年纪小,只看到天上总有飞机飞过,气氛很紧张,后来才知道,是因为蒋介石不抗日,被张学良与杨虎城抓起来了。”何胜说。从那时起,“团结一致抗日”的种子便种到了心中。
要想抗日,就要先找到抗日的队伍。当这种朴素的念头产生后,年幼的何胜,总会有意地去打听谁在领导抗日队伍,最终得到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
巧的是,1938年何家收到了一封来自开封的书信,劝何胜到陕甘宁边区上学。信中的一句“机会不能错过”让何胜激动不已:“有机会到陕甘宁边区,看看真正的抗日队伍是什么样,是当时最大的心愿。之后,裹着小脚的母亲拄着拐杖四处为我筹集路费,最终借得3块银圆,在1939年初将我送出家门。”
怀揣着3块银圆,15岁的何胜与一位年龄相仿的同乡踏上了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路途,这也成为他人生中的转折点:一次决定,改变一生的命运。
说起那段经历。何胜总是笑而不语。如今,已无法想象,在那个时局动荡的年代,何胜与同乡从高陵到旬邑县职田镇马家堡鲁迅师范学校再到延安,十天时间步行几百公里。或许,那时的风很大,裹挟着黄土高原的风沙拍打在两人身上,很疼、很冷;或许,那时的夜晚很长,隐藏在黑暗中的危险时刻威胁着行路的每一个人。在国民党军队对陕甘宁边区严密封锁的情况下,一次次的盘查或许才是何胜遇到的最为危险的事……但不管如何,何胜奔赴延安的脚步未曾停下,抗日的激情依然高涨——闯过一道道关卡,只为心中的理想。
“可以说,1939年是我人生中重要的一年。那一年,带着习仲勋同志写的介绍信,我进入鲁迅师范学校学习,踏进了革命大家庭的门。那一年,我开启了绚丽多彩的革命生涯,找到中国共产党并加入中国共产党。”说起往事,何胜眼中有些湿润了。
砺初心 坚定信念
“老首长,您看着特别有精神,身体也很硬朗,真是老当益壮。”在河南省军区郑州第一离职干部休养所的多功能厅里,前来看望老干部的心理专家与他们拉起了家常。
“主要是这里服务得好、保障得好,还经常开展各种活动,让我们生活得既开心又舒心。”说话间,何胜脸上洋溢出幸福的笑容。
“老首长,您有什么长寿的秘诀吗?”
“我也没什么长寿的秘诀,要说就应该归功于身体底子好。”何胜笑着说,“小时候家里穷,就跟着母亲干活儿。后来到鲁迅师范学校学习、参加开荒,硬是练就了一副好身板。”
开荒,一个远离我们的词语,但在陕甘宁边区却是人人参与的活动。
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由于日本侵略军进行残酷“扫荡”、国民党顽固派实施经济封锁和华北等地连年遭受自然灾荒,陕甘宁边区和敌后各抗日根据地在财政经济上日益困难,军队供给濒于断绝,陷入没粮吃、没衣穿、没被盖、没经费的困境。为了支持长期抗战,战胜日本侵略者,党中央发出“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动员各根据地开展大生产运动。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有志青年们纷纷加入生产大军,15岁的何胜便是其中的积极分子。1939年3月,他跟随老师、同学上山开荒,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用勤劳的双手一锄头一锄头地开出了大片耕地。
“由于在家时也经常参加劳动,并不觉得开荒是一件吃苦的事,人们都夸我是‘开荒小能手’。”何胜颇为自豪地说,“在劳动与学习中,我逐渐明白了革命大道理,也从单纯地想要赶跑日本侵略者转变成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而努力奋斗。”
突出的表现与思想的转变,让何胜与党组织越来越近。
“1939年6月,一位党 员同学找我谈话,问我愿不愿意入党,我毫不犹豫地回答‘肯定愿意’。随后,我填写申请表,于1939年7月1日被批准为青年党员,候补期至18岁。”何胜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通过学习与劳动,我更加坚定了信仰,誓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艰苦奋斗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与劳动相结合的成长模式,让这位老党员始终坚守艰苦奋斗的精神。他坚信:“奋斗是艰辛的,没有艰辛就不是真正的奋斗。”他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做的,不断在艰苦奋斗中净化灵魂、磨砺意志、坚定信念。
“历经风霜雪雨,回想起来,在延安学习的那段经历不仅锻造了我的体魄,更坚定了我永远跟党走的信念。”何胜激动地说。
践初心 烽火岁月
走进何胜的家,没有奢华的装饰,一整面墙的书柜内填满了各种书籍。
在他的床头,静静地躺着一本书——《保卫延安》。“父亲一直喜欢看书,他的晚年生活就是‘三看’:看书、看报、看电视,坚持多年未曾改变。他一直喜欢看一些革命题材的书籍,仿佛在那一场场轰轰烈烈的战斗中寻找年轻时的自己。”多年来,女儿何林一直照顾着何胜的生活,对他的习惯与爱好很是了解。
“延安,是我的第二故乡,我在那里学习、工作了近九年,感情深厚。”抚摸着《保卫延安》这本书,何胜讲起了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
1940年3月,何胜离开鲁迅师范学校,被中央组织部选派到中央军委二局,经过严格的培训后成为一名技侦战线的八路军战士。
“他的业务能力很强,侦收能力较为出色,培训班毕业时每分钟抄收140~150个字母,走上岗位后很快便能独立工作。”何林告诉记者。
“当时,为了查清皖南事变的真相,中央军委二局的老同志们工作非常紧张,千方百计抄收国民党军顾祝同、上官云相的密报。他们上山头、住庙宇,长期在外。我们新参加抄收工作的同志刚好接替了他们原先的工作任务。”何胜告诉记者,也正是从那时起,他开始独当一面,开启了为党和国家不懈奋斗的传奇一生。
“提高自己,进一步帮助别人。”一句简单的话语,却是对何胜最高的褒奖。
回忆起褒奖词的由来,何胜显得特别开心。
那是1943年,何胜的任务为侦收远在江南一带的国民党军韩德勤部的信息。
当时,韩德勤部可谓兵强马壮,是新四军的劲敌。皖南事变后,新四军能否在长江以北浴火重生,保障情报准确及时至关重要。
韩德勤部的电台距离延安较远,能够侦听到的声音很小,抄报很费劲。于是,何胜与他的同事们想尽办法,采取改换设备配置、改变天线位置等方法,尽最大努力,听清楚、抄准确,全力将电报抄好抄全。“完整、准确的抄报使首长们对敌情了如指掌。”何胜自豪地说,准确的情报帮助新四军一次次击退国民党反动派的袭扰,沉重打击了其嚣张气焰。
“由于我在保障新四军重建工作中表现突出,朱德总司令为我题词嘉奖——‘提高自己,进一步帮助别人’。这句话始终激励着我,成为我人生的座右铭,不管是在生活、工作中,还是在之后的军校生涯中,我都力求不断进步,尽最大努力去帮助他人。”何胜说。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当时的何胜与同事们都无比兴奋,不少人都想着去前线接受日军投降。
“作为一名党员,要服从党组织的安排,作为一名军人,更要服从命令。”何胜说,当不少人还沉浸在打跑日本侵略者的喜悦中时,国民党军的枪口已指向了陕北与中原。
1946年,中央军委二局接到一项重大任务,配合李先念部从宣化店突围。6月23日晚,中原军区6万大军完成牵制和吸引国民党军队的任务后,秘密向西突围,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活动——以中原突围战役为起点的全国解放战争拉开了帷幕。
“当时,我的具体任务是严控国民党第10军赵锡田部及18军、76军、69军等。”对于那场战役,何胜记忆犹新,“后来,我们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并受到嘉奖。中央军委二局收到了毛主席的回电,其中说‘二局所得情报亦随时接到,你们的工作有成绩,特别对中原方面帮助很大,甚以为慰’,让我和同事们激动不已。”
“中原突围战役的胜利,离不开我军技侦工作上的关键性突破。凭借这一突破我军对国民党军的主要电话、电报、作战计划,甚至敌军团营的行军情况和位置了如指掌,连敌人的口令、旗语、灯火等暗号都搞得清清楚楚。”何胜说。从开始从事党的军事技侦工作,他就在控抄国民党军往来电报中来回调动,“自1940年到1946年,无论针对哪个方向,无论遇到什么对手,我都能抓得住、抄得准,业务上得心应手,算得上能攻善守。”
守初心 转战南北
说话间,何胜拿出一张拍摄于1985年11月的照片。照片中,一群白发苍苍的老人聚在一起,个个精神矍铄、神采奕奕。
“这些人都是昆仑纵队二大队的成员。1947年我们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通过侦收国民党军的军事电报,为中央首长指挥解放战争提供及时精准的情报。”何胜抚摸着照片缓缓地说。
1947年3月,国民党军队对解放区展开进攻,重点是进攻陕北与山东两个解放区。在这样的情况下,党中央在清涧县组建了一支特殊的队伍——昆仑纵队。为保障党中央对情报的需要,中央军委二局抽调了近70名精兵强将,随党中央机关行动,代号为昆仑纵队二大队。何胜任一分队队长,主要任务是侦收国民党胡宗南军的电报。“我们共抄收国民党军队电报19005份,有力地配合了我军的各项行动,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何胜说。
为避开敌人的包围,昆仑纵队每天都是夜行军,在敌人包围圈的缝隙里穿梭。“有时候我们在山上行军,敌人就在山下,可以清楚地看到敌人的篝火,听到敌人的喧哗声。”何胜告诉记者,待到天亮后,昆仑纵队才能宿营,可技侦人员却又要开始工作了,“战友们架天线、开机收听敌人的电台通讯,一点儿不敢马虎。”
就这样,他们白天忙工作,夜里再行军,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一些战友甚至练就了边行军、边睡觉的本领。“这些事多少年后还被同志们引为笑谈。”何胜讲述着过往的经历,“那时,我们吃得差、穿得差,工作任务繁重,整天疲惫不堪,甚至与敌人‘擦肩而过’,但大家充满了必胜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坚信我们能够克服一切困难,打败一切敌人,解放全中国。”
“父亲一生要强,想做的事总要做到最好。”何林说,“在昆仑纵队时,父亲跟随党中央转战陕北,又因工作出色获得头等奖,奖金4.5万元边区币。”
对于父亲的历程,何林更是镌刻在心中:
1948年,率领20多位战友日夜坚守岗位,保障了淮海战役的胜利;
1949年9月,被任命为美国科副科长,开辟对外国方向的技术侦查工作;
1950年9月,作为整个技侦系统的两名代表之一,参加第一次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
1950年11月,任美国科二科科长,主要任务是严密监控朝鲜战场上的美军骑兵1师、步兵24师和美空军的一举一动,为保障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突出贡献;
1952年6月,任中南技术局4处副处长,主要任务是我国的天空保卫,对付美蒋的空投特务。
1962年9月,作为业务指导处的处长赴中印前线,布置对印自卫反击战的技术侦查工作,及时改变了不适合我军作战的苏联的技侦做法,成功地控制了印军东线营以上的电台,掌握了印军的一举一动,保证了我军以较小的代价取得震惊世界的胜利。
…………
从陕北到华北、再到东北,从西南到华南、再到中原,历经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等,这种必胜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直跟随着他、支撑着他,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
忆初心 再回延安
何胜的眼里盛满故事,脸上布满风霜。他用力挺直身子坐在那里,目光和煦,脸膛红润润的。他穿着一身朴素衣服,坐在轮椅上,讲到开心处,手不自觉地抓挠一下头发,露出腼腆慈祥的笑容。
他说,革命圣地延安是他的第二故乡。“1939年初,我来到延安参加革命,1947年12月离开。我在那里接受了党的培养教育,在那里参军、入党、立功受奖,还结识了多位好友,把我们的青春洒在了那里。”
自从离开延安,何胜心中常常想念。但由于工作繁忙等原因,一直没有机会回去看看。
2011年,何胜再次踏上延安这片热土。一路沿高速公路,半天时间就从西安到了延安。“回想当年,我凭双脚从鲁迅师范学校走了整整7天才到延安,真是今非昔比啊!”何胜感叹道。
在原中央军委二局的驻地——安塞县碟子沟,何胜说,一走进中央军委二局展览馆,那曾经熟悉的嘀嘀嗒嗒电报声骤然响起。展览馆的前言写道“这是一支隐形方面军,这是一支神秘劲旅,这就是我军早期的技术侦察部队——中央军委二局……”
“当时我的思绪一下就回到了60多年前那个炮火纷飞的年代。展览馆里收藏了上万件珍贵的历史资料、图片和实物,毛主席的‘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的题词熠熠生辉。我还看到了当年在这里工作、战斗过的人员名单,从将军到炊事员一个不少。我和老伴儿曲玉武的名字就在其中。看到这些熟悉的名字,感觉特别亲切。”何胜说,当年那些战友们生龙活虎、朝气蓬勃的身影一一浮现在眼前。他们之中的大部分人已经去世,但他们火热的青春却永远地留在了延安,贡献给了革命事业。
就这趟延安之旅,何林还告诉记者一件有趣的事:“每到一处,父亲不单看得认真、仔细,还不时与讲解员互动,甚至直接当起‘讲解员’,为前去参观的人讲述他的亲身经历。”
在交谈中,何胜告诉记者,他是吃延安小米成长的,重回延安,感到比回到出生的故乡还要亲切。他说,宝塔山下、延水河畔、荒坡上、土窑洞里,到处都留着他亲切的回忆。
感慨间,何胜拿出了为延安之行写的一首诗:
八十八岁回延安,看不够的宝塔山。
沟沟梁梁亲切切,六十四年常惦念。
当年硝烟心中滚,战友笑声在耳边。
转战陕北跟党走,往事历历苦中甜。
风华不畏征战苦,暮年壮心仍依然。
喜看和谐新天地,无悔此生作奉献。
红色基因必须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红色基因就是要传承。红色基因植根于革命先烈用鲜血染红的泥土中,传承于一代一代人不懈奋斗的事业中,是每一代人精神的归宿、初心的原点。
“对我来说,延安就是我的母校,给了我革命的启蒙教育,所以我非常怀念这里。如今,我年纪越来越大,人生道路随时都有可能结束,想念和回忆却不曾停止。”何胜的这段肺腑之言让在场的每个人都热泪盈眶。
讲述中,老人的手颤抖着,声音也哽咽了。我们忽然感觉到,他的一生都沉浸在对已远去战友的缅怀、追忆及思念之中。
走出何胜的家,我们站在楼下,仿佛伫立在这历史最深情的地带,凝望复凝望……凝望一个战争年代革命军人奔赴战场、英勇战斗的场景,也凝望着一名共产党员冲锋在前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