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左世周
当清晨的阳光掠过通许县张营曲艺乐坊的灰瓦时,婉转的唢呐声便随着风穿过街巷——这是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文明孕育的声音,也是通许县45项非遗在当代的鲜活回响。近日,通许县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副局长尚子杰就当地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接受专访,娓娓道来那些流淌在时光里的技艺与坚守。
黄河岸边的文明印记
“通许的非遗,是刻在土地里的文化密码。”尚子杰的话语里满是自豪。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5项省级、15项市级、25项县级非遗项目如同散落在田野的珍珠,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医药等十大类别。
武氏唢呐的铜碗里盛着岁月的底气,2013年至2014年两度问鼎国家级大赛;董氏唢呐的哨片上藏着乡音的温度,2023年除夕登上央视荧屏,让全国观众听见通许的年味儿;苗氏烧伤粉的药香里凝结着传统医药的智慧;曲艺艺人的三弦上跳动着民间生活的喜乐——这些项目勾勒出黄河中下游地区农耕文明的生动图景。
二十载深耕的文化答卷
“守护非遗,既要像老农耕地般执着,又要如匠人琢玉般精细。”尚子杰细数着二十余年的坚守。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团队踏遍乡村街巷,挖掘整理海量资源,将散落的记忆汇编成一篇篇文章;公众号上600多篇动态,让非遗故事在指尖流转。
法规的护航让传承有章可循,每年的项目考评如同为非遗生长“修枝剪叶”;累计180余万元专项资金,化作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守护的文化灯塔,照耀着通许这一方沃土。更动人的是那些扎根日常的传承:校园里的非遗课堂上,少年们学吹唢呐的脸颊泛着红晕;社区公益班里,老人孩子跟着艺人学唱曲艺的认真模样,成了最温暖的风景。
从田间地头到时代舞台
“非遗不是时间凝固的标本,而是活在人民群众中的文化。”尚子杰的比喻生动而深刻。在通许的非遗市集上,众多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成了可触摸的文化符号,让围观群众不时爆发出惊叹,老手艺从此有了新尊严。
传统节日里的民俗展演,让端午的艾草与唢呐声共鸣,让中秋的月光与曲艺腔交融。张营曲艺乐坊里,老艺人与新学徒围坐排练,三弦与电子琴偶尔碰撞出奇妙的火花。当唢呐新秀站在全国性活动的舞台上,那声穿越千年的吹奏,早已不是简单的技艺展示,而是文化自信的宣言。
让非遗在数字时代绽放
谈及未来,尚子杰的眼中闪烁着憧憬:“我们要为非遗插上科技的翅膀。”即将建立的非遗资源数据库,将让每一项技艺都有数字档案;文旅融合的探索,会让非遗从场馆走向更广阔的生活场景。
“想象一下,当你在民宿里听见唢呐版的流行曲,在文创店里看到曲艺元素的笔记本——这才是非遗‘活起来’的样子。”尚子杰笑着说。通许正计划打造独特的非遗IP,让黄河岸边的文化印记,成为县域最闪亮的名片。
采访结束时,夕阳为张营曲艺乐坊镀上金边,又一阵唢呐声响起,时而如黄河奔涌,时而如麦浪轻拂。这声音里,有传承的重量,更有创新的力量——通许非遗的故事,正在新时代的土地上,续写着动人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