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文/图
近日,河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中药材专项豫丹参安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任务专题观摩会暨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辉县)启动仪式在辉县市举行。
“此次活动既是成果展示的窗口,更是合作共赢的纽带。”辉县市委常委李园丰表示,近年来,当地依托资源禀赋,构建“科研+基地+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让中药材成为富民兴村的重要支撑。
在辉县市峪河镇大屯村豫丹参示范基地,200多亩丹参正值盛花期,紫色或淡紫色的花朵竞相绽放,植株高大健壮、茎秆直立挺拔、叶片翠绿饱满。专家现场采挖后看到,地下根茎膨大,处于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的关键阶段,一派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
该示范基地负责人高来刚难掩喜悦地说:“在省、市农业科学院专家全程指导下,基地共有1000多亩丹参实现品种与技术双升级,亩产增加15%。专家推广的‘不施底肥、不铺地膜、不打顶’技术太实用了,前期不用除草,亩均节约成本超500元,还能带动周边农户就业。”
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所长梁慧珍表示,中药材专项聚焦辉县特色,通过打造中药材种植加工全产业链体系,从种植、采摘到加工、销售形成“一条龙”服务,全面提升附加值与市场竞争力。河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在辉县市实施三年来,以丹参为核心突破多项技术,解决麦后种植问题,不与粮油争地,提升药效成分含量;推广无地膜种植,避免塑化剂污染,夯实农业绿色发展基础;科学施肥技术实现增产提质、降本减污多重效益。
河南省中药材产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辉县)团长谭政委表示,服务团汇聚多领域专家,遵循“需求导向、精准服务、科技赋能”原则,深入调研产业需求,攻关技术瓶颈,推广先进技术,助力辉县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
河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中药材专项豫丹参安全高效栽培技术集成与示范任务负责人孙瑶汇报了技术实施成效:联合企业建成高效栽培示范基地,推广麦后种植、粮药套种及“三不”技术,实现亩产1500~2000公斤,亩增效益2600元,增收超15%。目前,辉县丹参规模化种植超5000亩,“辉县丹参”品牌影响力提升,带动300余户增收,实现“三减三提”——减量、减耗、减争,提质、提效、提标,未来将持续加大科创力度、完善技术体系、深化服务。
活动中,与会人员深入大屯村豫丹参示范基地(如图),详细了解“基地+农户”共赢模式,围绕种植技术、管理经验等进行交流。与会代表还参观了辉县市共成种植专业合作社,中药材集散仓库,柏籽、连翘、酸枣加工基地等,全面了解当地中药材产业发展全貌。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李秀杰表示,将持续以河南优势特色农业产业科技支撑行动计划中药材专项作为抓手,示范并推广新品种与新技术。同时,发挥专项对豫北南太行地区的带动效能,助力中药材产业实现提质增效。
本次活动由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辉县市农业农村局、河南省雷公百泉生态中药材有限公司联合主办。新乡市农业科学院院长徐鹏亮、河南省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余永亮、辉县市科技局局长梁海涛等专家,以及辉县市有关单位领导参加此次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