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姣
报社这场持续年余的读书会,像窗台上那盆常春藤,在每日的翻阅中悄悄爬满心墙。从最初把“打卡”当任务,到如今沉浸式的分享,我才算咂摸出“笔尖要带墨香,先得心里有书香”的深意。
都说AI能写稿、能翻译,可真要表达出《大学》里“格物致知”的通透,或是《增广贤文》中“世事洞明皆学问”的练达,机器终究差了点“人味儿”。那些从字里行间品出的人生况味,那些在反复咀嚼中沉淀的表达智慧,AI学不会,只能从一页页的阅读里“长”出来。
更妙的是文字里的共情。读《隐形领导力》时,书中对“倾听的力量”的阐释,让我突然读懂了采访中那些未说出口的潜台词。文字搭建的共情桥梁,能让素未谋面的读者与报道中的人物心意相通,这种跨越时空的理解,是书中的“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股魔力也悄悄改变着我的采访方式。《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里“知彼解己”的智慧,让我不再急着追问“您当时什么感受”,而是学会闭嘴听。当采访对象感受到被尊重的倾听,反而会主动敞开胸怀,说出那些藏在细节里的真相与真情——这不就是“读书使人明理”的鲜活注脚吗?
说到“理”,我们总能把“有话好好说”嚼出百般滋味。表面看是劝人平和处事,细究之下才知其中学问深厚:面对采访对象,是“好好听才能好好说”;撰写批评报道,是“有理更要好好说”。
这“好好说”三字,既可以是态度上的友善亲和,也能是内容上的周全详尽。再往深里咬文嚼字,更能品出层层深意——“好好说话,把话说好,说好话”,简直是适用于各种场景的万能准则。用诚恳的态度铺垫,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讲透彻,再给出对对方有益的参考,便是这准则的精髓。就像采访时,用大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把事实讲清楚,再附上切实有用的见解,正是对这一准则的生动诠释。
在这一年多的书页翻动声里,我渐渐懂了领导坚持办读书会的用心:新闻人笔下的文字,不仅要传递信息,更要带着温度与思考。毕竟,AI能算出最精准的措辞,却算不出文字背后那颗因阅读而柔软、因明理而坚定的心。而我们,就在这纸页与现实的交响里,慢慢学会把日子过成值得书写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