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瑞苹
在这个知识碎片化的时代,短视频的光影流转、社交媒体的信息洪流,早已成为大众获取资讯、传递情感的日常方式。手指轻划间,万千世界尽在眼前。可短暂刺激过后,人往往会陷入更深的空虚,那些碎片化的信息如同散落在沙滩上的贝壳,虽亮眼却难以拼凑出完整的精神图景。而此时,我总会想起陪伴自己走过漫长岁月的老伙计——书籍,它如同暗夜中的灯塔,始终在我人生的航程里闪耀着温暖而坚定的光。
回想起来,书籍一直是我生命中的重要伙伴。童年时没有手机和网络,语文老师家那满墙的书柜,就是我窥探世界的窗口。在那里,我逐字逐句读完三毛的文字,初次遇见《飘》和《简·爱》的广阔天地,每一本书都像一场精心安排的奇遇。大学图书馆的浩瀚书海更是让我沉醉其中,甚至因借阅量大而获奖,那份对阅读纯粹而热烈的爱,至今想来仍觉温暖。
然而,步入社会后,生活节奏加快,书架上的书越摆越高,翻阅的频率却越来越低。直到加入河南经济报社,恰逢报社成立读书会,才像被唤醒一般,重新找回阅读的节奏和那份内心的宁静。
著名作家三毛曾说,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都成为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他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
一个人如果不看书,他的价值将由身边的人决定。因为缺少输入途径,只能模仿身边的人,周围流行什么,就去追随什么,永远找不到自己。而通过深入的阅读,我们能与古今中外的智者对话,在别人的人生故事里感悟生活的真谛,对社会和人生的认知会越发成熟,心态自然也会变得更加平和。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方致远。阅读,不仅能够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更能让我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守住一份内心的从容与淡定,自觉养成浸润书香、沁心墨牍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份由阅读带来的沉淀,会转化为工作中的智慧与力量,让我们在岗位上更从容地应对挑战,进而提升工作实效。
时代在进步,人们的观念、习惯在改变,新的媒介还在不断涌现,但读书这件事,永不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