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县土特产搭上电商“快车”

2025-08-30 00:53:46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李梅

  “我家小麦种在河湾沙壤土里,麦子磨成粉做面包都不粘手,你们试试就知道。”8月26日,“息县老农直播间”主播乡音朴实、热情推介;直播间里订单不断跳动,消费者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真实的田间气息。这份不加修饰的真诚,成了最动人的销售名片。

  从单个直播间的火爆,到众多农户的增收,这座豫南县城,正以电商为笔、物流为墨,将田间地头的“土宝贝”转化为全国消费者青睐的“网红货”,让县域发展稳稳接入全国大市场的“快车道”,交出了一份“破圈融入”的亮眼答卷。

  这份答卷的背后,是息县“一米一面一油”的过硬品质打底。弱筋小麦作为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筋度适中,是制作松软面包、精致糕点的优质原料;息县香稻丸自古便是“贡米”,颗粒圆润饱满,米香四溢,入口回甘;当地花生食用油,香飘半条街。可在过去,这些优质特产也曾陷入“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困境

  眼看好产品无法变现,息县锚定“特色”二字,为电商发展装上“引擎”,将发展重心从单纯“卖产品”转向“卖品牌、卖文化”。息县联合电商企业建起12个“产地预处理中心”,从源头为农产品“变身”。小麦收割后,经过精细筛选除杂,按市场需求磨成不同规格的面粉,推出“家庭装”和“烘焙专用装”;香稻丸则按颗粒饱满度分级。这一转型效果立竿见影:原先低价散卖的弱筋小麦粉,“变身”后价格翻倍,彻底打开了市场。

  如果说“变身”让农产品有了“颜值”,那么用真实故事为其代言,则为它们注入了打动人心的“灵魂”。息县紧扣“农耕文化”这一核心,带领电商主播深入田间地头,用真实场景唤起消费者的情感共鸣。为了提升故事感染力,该县培训200多名“乡土主播”,分享种植日常、讲解产品特性,让息县农产品逐渐积累口碑,形成了稳定的“粉丝群”。

  然而,电商要真正实现规模化发展,光有好产品、好故事还不够,物流这条“生命线”必须先“跑”起来。

  息县很早就意识到“物流卡脖子,电商难起飞”的困境。过去,由于乡镇快递网点稀少,夏季高温时,生鲜产品往往尚未送达就已变质,造成不小损失。为打通物流堵点,息县将物流中心定位为“融入大市场的枢纽”,推动零散配送向系统化组网升级。该县建成电商物流产业园,引入10家快递企业,实行统一分拣、统一配送。整合后物流时效显著提升。

  解决了物流问题后,息县又将目光投向农村“最后一公里”。针对农村配送难的痛点,该县创新推出“公交带货+村级驿站”模式。全县200多辆城乡公交均加装专用“快递货架”,公交司机在正常跑线路的同时兼职“快递员”,将快递捎往各村的党群服务中心,村民从田里干完活顺路就能取件。村民若有农产品要寄出,扫码就能下单,快递员上门取件,彻底告别了“扛着大包小包去寄件”的麻烦。

  物流网络“活”起来后,息县进一步推动其与本地产业深度融合,真正让物流服务产业发展。息县电商物流产业园专门建设了“冷链仓库”,本地特色农产品可先存入冷库保鲜,再通过冷链专线发往全国。外地水果、海鲜运入后也可存入“冷链仓库”,让本地人轻松买到海南芒果、大连海鲜。物流园每日进出货量超5000吨,不仅能高效外输本地产品、引进外地商品,更成为淮滨、潢川等周边地区的“物流中转站”,辐射带动整个区域物流的发展。

  如今再走进息县,处处可见县域经济的新活力,物流园内,智能分拣机飞速运转,装满货物的货车进进出出,一派繁忙景象;县城里的快递点、电商店越开越多,街头巷尾的烟火气愈发浓厚。这便是息县以电商为桥、物流为脉,勾勒出县域产业振兴的新版图。息县的实践也印证了一个道理:只要把本地特色做深做透,把物流电商做活做优,就能稳步走出一条县域发展新路径。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