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潮涌非遗韵 烟火气里见传承 开封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文旅局绘就非遗保护新图景

2025-09-02 10:07:48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左世周 通讯员 王天琦

  秋阳漫过黄河大堤,洒落在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开元广场的非遗市集上。

  在这里,汴绣传承人指尖捻起彩线,汴绣的牡丹在素绢上渐次绽放;匠人掌心揉碎黄河泥,陶坯在转盘上勾勒出古宋风韵;耳畔传来古琴清音与盘鼓铿锵,混着大宋官茶的袅袅香气——这里不是尘封的博物馆,而是精心打造的“非遗生活场”,让承载千年黄河文脉的老技艺,在市井烟火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示范区地处郑汴之间、黄河之滨,287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藏着58个极具保护价值的非遗项目、101位坚守匠心的传承人。”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文化和旅游局局长高纪武站在市集中央,目光掠过《银匠张》的錾花银饰、《泥塑王》的憨态泥偶,语气中满是珍视,“我们做非遗保护,不是把技艺锁进档案柜,而是要让它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非遗市集,就是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最好纽带。”

  这场市集里,每一处摊位都是一段活态的历史。静态展示区,汴梁面塑传承人指尖翻飞,片刻便捏出北宋市井小儿的灵动模样;黄河泥陶瓷摊位前,深褐色的陶碗上还留着匠人指腹的温度,釉色里藏着黄河水的肌理;大宋官茶的煮茶器咕嘟作响,茶汤入盏时,仿佛能品到千年宋都的雅致。而动态展演区更是热闹——《建业国术》的武者拳脚生风,《瓷器拉坯》的匠人让泥料在转盘上“听话”地变形,《开封盘鼓》的鼓点一落,围观群众忍不住跟着节奏拍手,古老技艺与当代人的情感瞬间共振。

  “市集不只是‘看个新鲜’,更要‘上手体验’。”高纪武指着市集一角的汴绣体验台介绍,这里常常能看到孩子和老人围坐在一起,跟着河南省工艺美术大师苗炜学针法。这是示范区“非遗进校园”“非遗进社区”成果的延伸——此前,苗炜已在集英小学、二师附小西校区授课40余次,带出60余件学生作品;而在8个乡场、街道的社区里,30节“非遗兴趣课堂”、20场知识讲座,早已让剪纸、养生、民间传说融入居民日常。如今,市集成了这些成果的“展示窗”,也成了更多人接触非遗的“入口”。

  为了让市集里的每一项技艺都“有根可寻”,示范区文化和旅游局早已打下坚实基础。自2007年启动非遗普查以来,1300余条线索、百万字文字资料、近千幅图片、20余件代表性实物,构筑起非遗的“档案库”;6次全面普查后,2个省级、37个市级、41个区级非遗项目被纳入四级名录体系,101位传承人有了清晰的传承脉络。

  “我们还启动了沿黄非遗口述史计划,把老匠人的手艺诀窍、故事传说都录下来,让这些声音能陪着技艺走得更远。”高纪武说,正是这份细致的“家底梳理”,让市集选品既有代表性,又能精准对接群众喜好。

  谈及未来,高纪武的目光落在市集里追逐打闹的孩子身上:“目前非遗保护还面临经费、专业人才的挑战,但我们会联动企业、学校、社区,让更多社会力量参与进来。比如接下来,我们计划让市集走进商圈、景区,还会开发非遗文创产品,让老技艺能‘养活’自己。”他笑着说,看到孩子们围着面塑摊不肯走,看到老人拿着汴绣手帕细细端详,就知道这份坚持值得——非遗不是“过去时”,而是能在当代生活里生长的“现在进行时”。

  暮色渐浓,市集的灯笼次第亮起。黄河水在不远处静静流淌,市集里的笑声、掌声、技艺切磋声,与千年文脉交织在一起。

  在这里,每一件非遗作品都是活着的历史,每一次驻足体验都是文化的传承。正如高纪武所说:“黄河滋养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要让这份文化在烟火气里活起来、火起来,让沿黄非遗的故事,在示范区续写新的篇章。”截至目前,示范区已依托市集开展“非遗自然遗产日”“让非遗走进生活”等活动6场,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而这串数字,还在随着每一次市集的热闹举办,不断增长。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