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韩红霞
在战略性新兴产业赛道上,农业大省河南的低空制造,不再只有无人植保机被聚焦。
8月27日,在郑州国家通航产业综合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河南三和航空工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三和航空”)的载人机、无人机系列产品展示区里,三和航空总工王庆伟如数家珍般地向记者介绍了该公司近些年的成绩:从研发生产我国首款适航取证的自转旋翼机,到首创纵列式双旋翼构型,新研发S750型双旋翼无人机突破重载荷无人机关键技术,成功用于新疆库车市山区吊装项目,再到工业级无人机从最初载荷50公斤发展到目前S2000无人直升机载荷能力实现吨级突破……其在低空领域系统化解决方案的能力和产品,也见证了河南发力低空制造的丰硕成果。
低空“河南造”初长成
近日,在安阳召开的全省低空经济发展推进会要求:着力发展低空制造。
而实际上,在低空制造领域,河南各方力量早已抢跑、布局。
以三和航空为例,该公司2015年入驻郑州市上街区,至今历时十年,已进入国内大载重工业无人机生产领域第一梯队,尤其是在全国消防系统,其研发生产的无人机占据市场份额80%以上。
三和航空所在的示范区,据了解,目前已集聚包括中国飞龙在内的46家低空经济企业,构筑起了覆盖研发、制造、运营的完整产业链。
“河南在低空工业制造领域有着良好的工业基础,目前已形成涵盖整机研发、制造、飞控、电池、发动机、零部件加工、检验检测、飞行服务等近十个环节的低空制造产业链,尤其在无人机、自转旋翼机、地效翼船等通用航空器整机制造领域具备能力。省内洛阳光电、新航集团、轻研合金等企业可为整机厂提供材料与部件。整体呈现‘有规模、有特色’态势。”专注于低空经济领域研究的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数字经济与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人员尚思宁介绍。
抢滩低空制造细分赛道
据了解,在低空制造领域,“安阳全丰”植保机占据全国市场15%的份额,“海王实业”推动地效翼船产业化,“猎鹰消防科技”研发出国内首款无人机应急救援消防车、解决了高层灭火难题,“郑州亚柏智能科技”无人靶机研发制造名列国内市场前列,整机制造与运营能力突出的中国飞龙落户郑州,填补了该领域河南头雁企业的空白……在不同的细分领域,河南低空制造正在新赛道上闯出一片天地。
“河南低空制造目前已初步形成‘郑州—安阳’双核牵引,周口、洛阳、新乡等多点支撑的分布格局,整机与零部件两条链条同步布局,整体呈现‘整机制造能力初显、零部件配套加速、特色园区集聚’的特点。”尚思宁表示。
据了解,河南低空制造在无人机研发与制造领域,安阳已发展成为我省集无人机研发、制造等于一体的重要无人机产业集聚区。同时,安阳还在谋划另一条飞跃之路:进一步打造与航空运动相关的装备研发与制造特色产业。
在关键零部件与配套制造方面,洛阳正在形成航空级碳纤维复材、轻合金结构件批量配套等优势。
对于在未来城市空中扮演交通主角的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eVTOL)的研发制造,郑州市上街区的河南低空经济产业园先导区明确了其定位:打造以无人机和eVTOL为核心的产业集群。
与此同时,随着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低空经济领域巨大的市场空间也吸引了各地纷纷抢滩低空制造,上马产业园。
“河南低空制造目前在产业规模能级方面,总量快速放大,产业竞争力不断提升,但由于尚处于发展初期,河南竞逐低空新赛道在低空制造领域也面临一定的挑战。”尚思宁表示。
低空制造破局,河南该咋做
那么河南低空制造在现有的优势基础上,如何破局突围?
王庆伟介绍,三和航空始终专注于工业级大载荷长航时无人飞行器和载人自转旋翼机的设计、研发、制造。在电力领域,已从索道建设拓展到电网塔材吊装;在消防领域,支持多种应用场景的高层灭火无人机已在省内外多地消防系统中列装;由其制造的河南首架氢能源无人机首飞成功,更在探索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及培育氢能低空产业生态方面迈出了关键一步。
对此,尚思宁对河南发展低空制造应聚焦优势领域,做好差异化定位表达了一致的看法,她认为,河南应采取“错位切入、单点爆破”的打法在全国竞争中突围。
错位切入:把“场景红利”转化为“制造订单”。如凭借农业大省优势,把农用无人机、植保eVTOL做成“刚需爆品”,反向锁定机身、电池、喷洒系统订单;巩固物流大省优势,把“低空+高铁”做成城际即时物流的全国样板,引导本地零部件企业进入供应链等。
单点爆破:聚焦产业链特定环节站稳身位。如在现有优势基础上,重点发力碳纤维、镁铝合金等新材料研发,以及机身、舵、桨叶、起落架、轴承等关键结构部件的制造销售,实现“卡位补链”。
河南省无人机行业协会会长曹胜利针对河南低空制造在强链、延链、补链方面给出了破局方案。他认为,应聚焦农业无人机、工业巡检等优势领域,打造“专精特新”企业集群。同时,向上下游延伸,如无人机+智慧农业数据服务、低空经济配套基建等,并通过突破芯片、高精度传感器等“卡脖子”环节,推动产学研联合攻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