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栗凤娇 宋小东 马俊豪
从黄河之滨到天山脚下,从中原大地到西北边疆,遥远的地理空间,阻不住双向奔赴,隔不断豫哈情深。
金秋八月,一场为期10天的供销之旅在中原大地徐徐开启。8月23日,哈密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20位工作人员乘着缕缕秋风来到河南。他们在郑州参加室内培训,在太行山下感悟红色精神,在牧野大地探寻发展新路,学习借鉴河南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先进经验,续写豫哈供销情深的悠长故事。
开启思想碰撞 凝聚发展合力
如何加快推动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为农服务综合能力?这是当前供销合作社系统面临的重要课题。为了提升为农服务能力,8月23~24日,哈密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河南学习培训班成功举办。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二级巡视员赵长江,哈密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副主任郑凯出席开班仪式并致辞。
其实,2024年1月,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就出台了《河南省供销合作社对口援疆工作三年行动方案(2024—2026年)》,将哈密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纳入河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日常管理体系,参与重要会议并共享工作信息,形成“传帮带”协作模式。同时,在渠道与资源上大力支持,助力其在河南省设立专区专柜。目前,哈密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已与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以及南阳、信阳等地供销合作社签订合作协议,深度融入河南“大家庭”。
“豫哈两地供销合作社认真落实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对口援疆协作暨产销对接会议精神,持续深化交流合作,强化优势互补,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上半年,通过与‘豫见哈密’展馆密切沟通,组织全系统销售新疆干果鲜果达1074万元,为豫哈两地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及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贡献。希望豫哈两地推进战略合作,协同推动供销合作事业高质量发展。”赵长江的讲话深入人心,让与会人员精神振奋。
郑凯表示,新一轮对口援疆以来,河南省各行各业秉持“尽河南所能、帮受援地所需”的原则,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开展对口援疆工作,成效显著。如今,豫哈两地虽然山河相隔,但是心手相连、根脉相牵。他希望学员们将所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带回哈密,实现学习成果从“一人受益”到“众人共享”的转变,把理论知识转化为破解工作难题的“金钥匙”。
培训班上,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办公室主任、一级调研员马跃,信息工程学院教授王军,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主任涂小雨,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发展与改革处处长王春迎等专家,围绕“两高四着力”“人工智能促进产业变革”“供销合作社县域流通体系建设”等内容进行授课,帮助学员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供销合作事业的发展方向,为供销合作事业创新发展提供新思路。
太行山下悟初心 安阳取经传薪火
打开历史的画卷,林州人民修建“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事和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扁担精神”成为全国供销系统典范的故事徐徐展开……1963年8月30日,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发出《关于认真学习和推广石板岩供销社勤俭办社经验的决定》,号召全体职工认真学习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艰苦奋斗、勤俭经营的革命精神。
来到河南,接受一场精神洗礼必不可少。8月25~28日,哈密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来豫培训班学员在郑州参加完室内培训后,第一时间抵达“七朝古都”安阳市,深入安阳市、林州市等地多家供销服务网点,聚焦农业社会化服务、集采集配、基层社建设等核心任务,感悟红旗渠精神与“扁担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8月25日,在林州市为农服务中心,学员们详细了解林州市供销合作社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资供应等方面的创新实践;在五金交电集采集配中心和三君商贸冷链集采集配中心,学员们实地考察了林州市供销合作社在资源整合、冷链物流建设等方面的创新举措,对其通过集采集配模式降低流通成本、提升服务效率的做法表示高度认可。
“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8月26日,学员们走进红旗渠纪念馆,在一幅幅泛黄的图片、一件件斑驳的修渠工具前,重温了20世纪60年代林州人民在太行山的悬崖峭壁上修筑红旗渠的奋斗故事。
“红旗渠不仅是水利工程,更是精神丰碑。”河南经济报社党委委员、副社长郭海玲感慨道,“供销人传承的‘扁担精神’与红旗渠精神一脉相承,核心都是为人民服务。”这一观点引发了学员们的共鸣,大家表示要将红旗渠精神融入供销工作。
8月27日上午,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学员们深入林州市石板岩供销合作社、王相岩基层社及高家台基层社网点,实地感受基层供销合作社系统的“烟火气”与“创新力”,学习其“旅游+农业”融合发展模式、将农特产品搬进景区门店、拓宽农户增收渠道的典型做法。
“‘一根扁担两个篓,肩挑扁担绕山走。群众忙来咱下乡,群众吃饭咱进庄’。这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石板岩供销合作社职工沿着崎岖山路送货上门的真实写照。”8月27日下午,学员们来到扁担精神纪念馆,在石板岩供销合作社副主任朱全美声情并茂的讲述中,深刻感悟“扁担精神”——艰苦奋斗、勤俭办社、一心为民、开拓创新的深刻内涵。
“基层社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毛细血管’,只有扎根农村、贴近农民,才能真正发挥作用。”石板岩供销合作社主任杨安兴说。
“快来看,这里有哈密农产品专柜!”8月28日下午,学员们看到家乡的特产整齐地陈列在安阳特色农产品展馆内,兴奋地围拢过来。这一专柜的设立,正是豫哈供销系统深化合作的生动体现。
此前,在林州市姚村镇供销超市调研时,河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发展与改革处副处长郑纪君就提出:“可以在河南供销网点设立哈密特产专柜,以供销为纽带,促进两地农产品互通有无。”这一建议得到了双方的积极响应。如今,安阳特色农产品展馆内的哈密专柜,不仅让河南人民品尝到了来自天山脚下的美味,还搭建了豫哈经济交流的桥梁。
“此次安阳之行,我们既学到了先进经验,又感受到了精神力量,并且收获了合作机遇。”哈密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业务科负责人王涛表示,要以此次学习为契机,推动哈密与安阳供销合作社系统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牧野大地探新路 新乡考察觅良机
“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8月29~30日,带着安阳考察的满满收获,学员们冒着秋雨来到牧野大地新乡市,聚焦农产品流通、冷链物流、电商运营等重点领域,继续探寻供销合作社系统高质量发展路径。
8月29日上午,秋雨淅沥,学员们走进新乡市昌盛田供销有限公司。看到该公司的冷链仓储系统,智能化的分拣设备、标准化的仓储空间、高效的配送调度系统,学员们眼前一亮。
新乡市供销社副主任王丁丁评价道:“昌盛田公司通过整合本地及周边优质农产品资源,搭建了有效的供应链体系,创新了销售模式,降低了流通成本,为供销合作社系统破解农产品流通难题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随后,学员们走进中原农谷展厅,感受河南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的“硬核实力”。作为河南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引擎”,展厅内展示的抗逆性强的优质小麦新品种、农产品深加工高端技术、智慧农业管理系统等成果,让学员们赞叹不已。
“通过‘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中原农谷在种业创新、智慧农业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新突破,相继培育出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良品种,已在全国多地推广种植,为现代农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中原农谷展厅工作人员乔莹说。
得知中原农谷的技术已应用于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等场景时,学员们纷纷表示,这为哈密发展特色农业、提升种业竞争力提供了宝贵借鉴,尤其是在干旱地区农业技术创新方面,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8月29日下午,考察团来到新乡市供销合作社电商旗舰店。店内货架上,优质粮油、特色果蔬、深加工农副产品等琳琅满目。“我们以‘线上平台+线下实体店’为核心,线上开展直播带货、社群营销,线下提供体验、提货服务,形成‘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的良性互动。”新乡市供销合作社工作人员毕蕊说。
“这种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对哈密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加大农产品推广力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哈密供销(集团)有限公司产权运营部副部长殷浩然说,哈密拥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但销售渠道相对单一,通过电商模式不仅能拓宽销路,还能提升品牌影响力。
8月30日,雨后初晴,学员们深入延津县基层供销服务网点,实地感受新乡基层供销系统的“为民温度”。在延津县榆林供销合作社,学员们了解到,该社通过整合资源,打造集农资供应、农产品收购、日用品销售、农技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有效解决了农民“买难卖难”问题;在延津县手拉手为农服务中心,智能化的农机作业调度系统、专业的农技指导团队,让学员们看到了基层供销合作社在服务现代农业中的“硬核支撑”;在河南省云联专业合作社联丰为农服务中心及延寿为农服务中心,“合作社+农户+基地”的模式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销”全链条服务,让农民实现了“省心种、放心卖”。
“此次河南之行,我们既学习了先进经验,又得到了精神滋养。”郑凯告诉记者,“红旗渠精神、‘扁担精神’,新乡的供应链创新、电商运营经验,都让我们深受启发。回去后,我们要把这些经验与精神转化为实际行动,结合哈密农业发展特色,深化供销改革,提升为农服务能力。”
记者手记:山河两相望,豫哈情谊长。从8月23日到30日,学员们从郑州出发,栉风沐雨、披星戴月,用脚步丈量中原大地一方热土,用镜头定格太行山深处和牧野大地供销人服务当地经济发展的光辉历程。连续10天的奔波,学员们在思想碰撞中激荡智慧的火花。记者深切地感受到,此次豫哈供销交流活动,不仅是两地供销合作社深化跨区域协作、共促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还是天山与黄河情谊的温暖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