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新蔡县村镇集市、田间地头、广场公园,“不光老人生活有了保障,服务场所、服务设施,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改善。”这是人们议论的热门话题。近年来,新蔡县聚焦老年人现实需求,着力实施“兜底、转型、改造、助餐”四大行动,不断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高品质养老服务需求,切实提升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实施兜底保障行动,让老人“暖心”。“我的腿有残疾,走路不方便,老伴身体不好,女儿有智力障碍,镇里给我们办了低保、高龄补贴和残疾人补贴,钱直接打到卡里,太方便了。”每每谈及党和国家的养老政策,砖店镇汪寨村村民刘荣志就止不住夸赞。该县着力强化对特困、城乡低保、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将符合条件的老年人及时纳入最低生活保障和特困人员供养范围,落实政策全覆盖、全方位。目前,该县老年人纳入城乡低保1.9万人、享受特困供养4082人、高龄老人补贴3.4万人、残疾人两项补贴8700人。其中,高龄老人补贴按照80岁、90岁、100岁以上三个年龄段,每人每月分别发放60元、100元、500元。今年以来,该县下拨临时救助资金105万元,切实解决困难群体遇到的突发性、紧急性、临时性基本生活难题。
实施敬老院转型行动,让老人“养心”。“家里没人照顾,这里24小时有人看护,吃饭不重样,觉也睡得香。平时,俺们聚在一起看看电视、聊聊天,比一个人在家住开心多了。”8月25日上午,在新蔡县砖店镇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79岁的留守老人崔小正拉着记者的手,兴奋之情溢于言表。该县坚持“敬老院公益性质不改变、用途不改变,服务水平大提升”的工作理念,在优先保障集中供养需求,履行政府兜底保障职责的前提下,将20个乡镇(街道)敬老院逐步转型为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实行服务范围扩展、生活设施扩充、安全设备扩增,现已成功转型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14所。面向社会开放,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等一体化多元服务,不断满足老年人多层次精神文化需求,逐步实现从传统的“养身”变“养心”。
“饭前在活动中心做操、打扑克、下棋、看书,饭后跟老伙计们唠家常,比一个人在家闷着强百倍!”在区域综合养老服务中心居住的李大爷介绍,养老服务中心不仅提供了一个方便、卫生、营养的就餐场所,还建设了老年活动中心,为大家提供饭前饭后歇脚、交流解闷的休闲娱乐场所,关爱老年人的身心健康。
实施适老化改造行动,让老人“放心”。“您的眼看不见进出屋方便不?”“进出顺畅得很。”日前,新蔡县民政局工作人员在该县关津乡回访时,黄夹道村84岁的低保户李海峰老人满脸笑意,竖起大拇指夸赞。年事已高的他,此前因视力残疾、家庭环境不适老连日常行走都成了难题。如今,民政部门送来了“大礼包”,地面进行了防滑处理,墙上安装了助力扶手,还发给了智能手环,不仅能监测老人身体状况,还能定位,老人外出更放心。这是新蔡县推进适老化改造的一个缩影。该县按照“自愿、安全、便利、经济”的原则,以舒心舒适为目的,因地制宜施策,根据需求,将分散供养特困人员和低保户中的高龄、失能、残疾老年人纳入适老化改造范围。通过防滑处理、安装多功能护栏和扶手,配置沐浴椅、轮椅、手杖等基础项目,改善老年人居住条件,让老人居住“放心”。该县总投资660万元,已对2300户符合条件的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实施了适老化改造,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
实施老年助餐场所行动,让老人“温心”。“孩子出去打工几年了,我一个人在家,吃饭都是凑合。”“是呀,一个人吃饭就是难,我蒸一次馍吃几天,放干了也不舍得扔。”“看这,顿顿都是新鲜菜、新鲜馍,大烩菜里的肉不少嘞,烂得抿嘴就咽。”8月27日,记者在新蔡县河坞乡吴店村“乡村大食堂”,目睹两位老人满面笑容地边吃边说。据了解,新蔡县河坞乡吴店村谢庄组75岁的谢云峰,老伴过世多年,子女都在外务工,一个人每天吃饭都是对付;小吴店组分散供养的特困人员吴承军,孤身一人,生活孤独。该县整合社会餐饮企业、日间照料中心、养老机构中央厨房等现有资源,科学规划选址与功能定位,结合辖区老年人口分布,打造老年助餐场所。构建“个人负担一点、企业让利一点、政府补贴一点、慈善捐助一点、自愿帮扶一点”的多元筹资机制。目前,全县已建成60个老年助餐场所,其中3个是村级示范性老年助餐场所。为区域内高龄、特殊困境、留守老人等,提供安全便捷的餐饮服务,缓解了“做饭难、吃饭难”问题,让老年人吃上热乎饭,“温心”又暖胃。
“下一步,我们将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持续织密养老服务保障网,打造‘新牌养老’服务,把新蔡老年人身边的大事小情解决好,让新蔡老年人笑容更多、心里更暖。”新蔡县民政局主要负责人表示。 (记者 张明洋 通讯员 王卫中 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