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毛云生 通讯员 贾晗 田苗
近日,在信阳港·淮滨中心港的码头上,龙门吊将满载白云石的集装箱精准吊装上船,发往安徽凤阳。与此同时,调度室内,工作人员正监控着另一批从湖北十堰经铁路运抵的货物,准备转运。这一幕,正是淮滨中心港创新“公铁水”多式联运模式的日常。
白云石作为生产光伏玻璃的关键原料,运输成本直接影响企业效益。此前,货物从湖北十堰运至安徽凤阳依赖传统篷车公路直达,成本高且损耗大。
淮滨中心港作为淮河上游的核心枢纽港,依托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完善的集疏运体系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凭借成熟的内河航运网络和铁公配套设施,构建起“铁路+水路+公路”的立体运输网络。该定制化联运路径具体为从湖北白云石企业仓库经密封货车短驳至十堰铁路货运站,经铁路直达淮滨铁路货运站,随后转运至淮滨中心港,通过内河船舶运至安徽凤阳港,最后公路短驳至收货企业。通过整合物流资源,协调多方主体,实现各环节的无缝衔接。
“现在每吨成本降了20元,一年就是600万元,这是实实在在的利润。”信阳市淮河港口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董林表示,“我们不是简单地拼接运输方式,而是通过资源整合和精准调度,让铁路、水路、公路像流水线一样高效运转,服务企业和群众。”
从实际成效看,该模式全程运输成本仅120元/吨,按年运量30万吨计算,年节约运费600万元,且货物损耗率极低。同时,“铁路+水路”的低能耗运输模式,也减少了粉尘污染和单位能耗,契合绿色物流发展趋势。
从破解运输痛点到方案落地,再到成效凸显,白云石“公铁水联运”案例,体现了淮滨中心港的枢纽功能、资源整合、精准调度、降本增效与绿色发展优势,更以“淮滨经验”证明了内河港口在推动区域产业协同、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价值,为内河港口创新发展提供了有力借鉴,同时,在推动多式联运发展、服务区域经济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