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靳李君
你是否在自家微信群里收到过长辈这样的提醒——“听说超市里的葡萄打了24遍药,最好别买……”如果长辈是刷短视频获知这一“警告”,那他们可能是被食品安全谣言蒙蔽了。
这类信息看似提醒,实则为典型的食品安全谣言。它们不仅误导消费者、扰乱正常市场秩序,也反映出公众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与深层焦虑。此类谣言的反复出现,既与信息接收者的科学素养不高、辨别能力较弱有关,也凸显出食品安全监管和预警机制仍有待加强。
食品安全谣言之所以有生存土壤,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真实、权威的信息供给不足或传播不及时。当公众无法从正规渠道快速便捷地获得充分、翔实的食品安全信息时,谣言便会乘虚而入。尤其对部分老年群体来说,短视频平台已成为主要信息来源,但其内容审核机制参差不齐,谣言易于伪装成“科普”或“提醒”广泛传播。这就要求监管部门不能仅停留在事后辟谣,而应关口前移,主动、系统、持续地开展食品安全知识普及和风险防范交流工作,打通信息传播的“最后一公里”。
从另一方面来看,谣言的滋生也反映了公众对食品安全状况的持续担忧。唯有真正筑牢食品安全的监管防线,才能从根本上消除谣言带来的信任危机。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整体形势稳中向好,但在农药残留、添加剂使用、源头污染等环节,仍偶有问题发生。这提示我们,监管必须持续从严、全链条覆盖,特别是应加大对生产源头和流通环节的抽检与公示力度,用公开透明换取公众信心。同时,还应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让消费者能够便捷查询到食品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信息,以技术手段压缩谣言生存空间。
此外,治理食品安全谣言还需多元共治。平台应承担起内容审核的主体责任,对反复出现的谣言账号和视频采取限流、封禁等措施;社区工作者、家庭中的年轻成员也应主动帮助老年人辨别信息真伪,传递科学观念;老年人群体也要接触多元化的信息渠道,有意识地交叉印证相关信息;媒体则应加强舆论监督,及时曝光造谣传谣行为,宣传正规监管举措与成果。只有多方协作、形成合力,方能有效净化食品安全信息环境。
归根结底,消除食品安全谣言,既要通过快速反应、及时澄清来“治标”,也要通过持续强化监管、提升透明度、改善公众认知来“治本”,从而逐步使社会大众对食品安全体系建立起坚实的信任体系。只有当每一个人都能方便地获取真实信息、安心地消费食品,谣言才会真正失去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