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铁军查看辣椒田
在襄城县双庙乡,有这样一位供销人,他皮肤黝黑、双手满是老茧,却凭着一腔热忱与实干,让濒临瘫痪的基层供销社重焕生机,带领乡亲们在致富路上稳步前行,他就是双庙乡供销合作社理事会主任陈铁军。自2016年任职以来,他始终以“让供销社重新活起来、让农民日子富起来”为己任,用脚步丈量全乡土地,在服务“三农”、创新发展、践行社会责任的征程中,书写了新时代供销人的担当。
田间地头的“服务员” 把实事办到农民心坎里
“多亏了陈主任,不然我家200亩麦田就完了。”提起2021年春天的事,双庙乡岗孙村种粮大户孙国印至今满心感激。当时小麦抽穗期突发锈病,陈铁军接到求助电话后,立刻带着农业技术服务队赶赴田间,蹲在麦垄里查病因、联系专家远程会诊,当天就协调来对症农药,还组织人员免费喷施,帮孙国印保住了一季的收成。
这件事让陈铁军更加坚定“供销社必须扎根田间”的信念。他迅速整合资源,在全乡建起6个“田间服务站”,配备无人机、播种机等现代化农机具30余台,组建起12人专业服务队,为农户提供从种到收的全托管服务。针对小农户分散经营难题,他推出“供销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2022年牵头流转500亩土地建立优质粮种植基地,实现统一供种、管理、收购,带动周边120户农户年均增收超1000元。脱贫户王秀莲家的3亩地加入基地后,不仅不用操心农活,每年还能多拿近2000元分红。“陈主任真是把好事办到咱的心坎上了。”王秀莲高兴地说。
直播带货的“开拓者”让乡土特产走出乡村
“家人们,快看,这是咱襄城‘双庙小磨油’,纯芝麻压榨,香味浓得很。”2024年春节前夕,陈铁军第一次走进直播间,略显生涩却格外真诚地推介家乡特产。彼时,襄城县供销农业服务有限公司刚成立,如何让优质农产品打开销路,成了他日夜琢磨的事。
一次入村调研时,看到农户家中土特产因缺乏销售渠道滞销,陈铁军灵机一动:“年轻人都爱刷手机,咱可以把直播间搬到田间地头。”他带着团队“摸着石头过河”,白天跑遍全县摸排特色农产品,晚上研究直播技巧,还自掏腰包请专业团队培训员工。起初直播并不顺利,第一次观看人数不足百人,仅卖出5单,但他没有气馁。为了让网友直观了解产品,陈铁军带着主播走进种植基地、生产车间,亲自上手在直播间现场炒菜,检验小磨油品质,到农户家中拍摄红薯粉条手工制作全过程。他的真诚与产品的优质最终赢得消费者信任,2023年秋收季,他策划的“助农丰收专场”直播,一举卖出红薯、花生等农产品10多万斤,带动50多户农户稳定增收。“以前核桃熟了要拉去县城卖,现在直播间一开,坐在家里就卖光了,价格还比收购商给得更高。”种植户李建国算起收入账,笑得合不拢嘴。
社会责任的“践行者”用担当擦亮供销招牌
农资供应是供销合作社的老本行,陈铁军却把“老事”做出了新模样。他推行“统一采购、配送、价格、服务”模式,砍掉中间环节,让化肥、农药价格比市场价低10%~15%。为保证质量,他坚持亲自验货,曾有批发商塞给他两万元红包想让他放宽标准,被他严词拒绝:“农资关系庄稼收成,昧良心的钱一分不能要。”在他的严格管理下,双庙乡供销合作社连续12年实现农资质量零投诉,是乡亲们信赖的“放心店”。
看到村里留守老人购物难,陈铁军率先推出“电话预约、免费送货”服务,组建3支流动服务队,每周定期深入偏远村组上门服务。78岁的张大爷行动不便、子女不在身边,陈铁军每月上门帮他买米面油和常用药,一买就是8年,“铁军比亲儿子还周到。”张大爷常跟人念叨。
此外,陈铁军还积极投身公益,组织供销合作社与5户困难家庭结成帮扶对子,资助3名贫困学生完成学业。每年重阳节,他都会带着慰问品看望乡敬老院老人,陪他们聊天、给他们理发,用实际行动温暖乡亲。
如今,在陈铁军的带领下,双庙乡供销合作社从濒临瘫痪的基层网点,发展成为服务覆盖全乡的综合性为农服务平台,先后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先进集体”“襄城县乡村振兴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面对荣誉,陈铁军总是摆摆手:“我只是做了分内事。只要能让乡亲们日子红火、供销社招牌更亮,再苦再累都值。”这位朴实的供销人,仍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坚定前行,用汗水浇灌希望,用实干诠释初心,让供销合作社的大旗在襄城大地上高高飘扬。(冯小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