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盘活用好村闲置公有资产,是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面临的一项现实课题。卢氏县在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中,探索实施农村集体“三资”“1155”监管工作法,摸清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集体“三资”底数,化解了权属难题,有效实现了农村集体“资产包袱”变“资源财富”,“沉睡资产”变“增收活水”“致富资本”,探索出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路径。
酒店开业即火爆
“元旦开业至7月底,实现营业收入17万元,净利润8万元,带动7名村民就业,预计人均年收入2.5万元。”9月10日,卢氏县朱阳关镇河南村党支部书记张月强说,“水甜菇鲜宜居酒店暑假期间一床难求,我们将村室改成酒店的方向是对的。”
为何村室变酒店?
原来,群众身边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集中整治行动开展以来,卢氏县探索建立了农村集体“三资”“1155”监管工作法,且取得了显著成效。朱阳关镇围绕“资源变资产、资产变收益”,对村级闲置资产进行摸底,推动闲置资产“二次创业”。发现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合村”后,存在村室、大棚、房屋等家底不清、资产闲置等问题。其中包括原壮子沟村委办公场所,2018年,原河南村和壮子沟村合并为河南村,壮子沟村室长期闲置。
朱阳关镇是豫陕鄂三省门户,是南水北调中线水源保护地和著名的民国风情小镇。境内有飞龙山、漂池杜鹃花等景区;镇区有卢氏县最大的食用菌交易市场,河南村村室位于该镇中心地带。
在朱阳关镇“三资”管理工作组的指导和监督下,经多方考察论证,认为把村室搬迁到原壮子沟村室,原河南村村室改办酒店,如此既能盘活村集体经济,又能带动群众增收。
镇村筹措资金250万元,2024年底,将原河南村村室打造成集住宿、娱乐于一体的水甜菇鲜宜居酒店,12间民宿配套台球厅。开业后,这里迅速成为小镇旅游的热点。
食用菌产业迭代升级
尝到酒店甜头的河南村又将30个闲置大棚升级改造为现代化蓝莓种植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固定分红7.5万元。采摘季日均吸纳120余人务工,构建了“企业+村集体+农户”发展模式。
无独有偶。作为主导产业,朱阳关镇有食用菌种植户1800余户,种植规模达6000万棒以上,年产值5亿元左右。但原大鲵湾村一食用菌基地于2015年建成,至2019年因经营不善,导致42个分散简易大棚长期闲置。
今年年初,大鲵湾村和岭东村合并为东湾村。为盘活闲置资源,当地筹资38万余元,将简易大棚升级为16个标准化大棚,并通过“院县共建”引进院士团队,建设省农科院食用菌优质菌种研发与实训基地——专家常年驻点研发,该基地也从简单的生产单元跃升为科创平台。
据了解,该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带来4.5万元租金,带动30余名群众就近务工。
目前,该基地已成功培育出香菇、猴头菇、木耳、灵芝等优质菌种24个,研发推广功能辐射全县,有效促进了食用菌产业提质增效。
监管经验全市推广
卢氏县在开展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中,坚持“1155”监管工作法:建强“一专班”,用好“一平台”,管好“五本账”,强化“五方责任”。
据了解,该工作法推动盘活闲置资产资源71处,新增村集体年收入305万元。让“沉睡”资源转化为富民的资本、增收的“活水”,实现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同比增加30%和村干部积极性增强,村干部在‘三资’管理工作中的违纪违法行为明显减少和‘三资’领域信访问题大幅下降”的良好效果。
8月26日,三门峡市深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推进会在卢氏县召开,“1155”监管模式在全市推广。
在专项整治中,卢氏县登记完善因历史原因遗漏在“三资”台账之外的扶贫资产2011项11.06亿元;审查农村集体合同850份,整改94份,追缴资金418万元;查处腐败和作风问题136个,处理167人、立案93人、处分87人,追缴资金410余万元。
“农村集体‘三资’监管,将最终实现‘无病防病、有病早治’目的。”卢氏县副县长辛海珍表示,将持续健全“常态化排查+动态化整改”机制,推动集中整治与日常监督深度融合,不断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切实把“三资”管理成效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强大动力。(李铁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