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的禹州市神垕镇,窑火通明,匠心涌动。在这个被誉为中国唯一“活着的千年陶瓷古镇”,钧瓷匠人们正在用双手传承着千年技艺,用创新诠释着时代精神。近日,记者走访禹州多家陶瓷企业和工作室,深切感受到这座千年瓷都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蓬勃活力。
千年窑火不绝,传承有序
9月9日,在神垕镇晋家钧窑车间内,一名从业15年的老师傅正在全神贯注地拉坯,仅用10分钟就能完成一件钧瓷的拉坯工序。这种娴熟的技艺,正是禹州钧瓷千年传承的缩影。
晋家钧窑作为当地代表性窑口,其前身是晋佩章先生于1988年创立的刘山窑艺实验室。如今,在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晋晓瞳的带领下,在第三代传承人晋文龙、晋文麟的协助下,继续书写着钧瓷的辉煌篇章。
“随着时代的发展,钧瓷要和现代生活相兼容,一些高新技术不断在钧瓷烧制上普及应用。”晋晓瞳告诉记者,他们正在探索将稀土材料、纳米分子材料等应用于钧瓷制作,进行更多有益的尝试。
钧瓷奥秘,匠心传承“五字诀”
走进神垕镇炉钧文化村,一座古韵盎然的庭院格外引人注目。这里是永和窑工美茶馆,占地900余平方米,是依山就势打造的一处独居山隅的世外田园。
永和窑艺术总监、河南省陶瓷艺术大师杨晓永有着近30年的从业经历。他向记者讲述了钧瓷价值的评判标准:“判断一件钧瓷的价值,可以总结为五个字:型、工、釉、量、款。”
杨晓永解释道:“型”指器型是否简约大方、饱满,线条是否流畅;“工”包括制坯工艺和烧成工艺;“釉”指钧瓷自然窑变的艺术效果;“量”指作品的数量;“款”指不同的底款价值也不同。
“从一件小茶杯到直径近一米的大洗,我们都会用心去做。”杨晓永说。
创新驱动发展,产业升级
在禹州市恒昇陶瓷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在忙碌地生产各类中高档系列花盆。该公司销售经理刘豪云介绍:“今年我们专程赴景德镇学习新工艺、新造型,在原来棕色釉和白色釉基础上,引进了新的喷釉技术,包括山水画、手绘和刷釉工艺。”
这家占地100亩的企业,拥有国内一流的天然气陶瓷生产线及配套设备,现有高级工程师2名、工艺美术大师3名及高级技术人员30余名。“预计今年公司销售额将突破2000万元。”刘豪云说,“我们的经营理念已经从经销商下单生产模式,转变为引导经销商把新产品放到市场上供大家选择。客户纷纷惊叹,河南也能生产出如此鲜亮和精美的陶瓷产品。”
产业集聚,品牌效应显著
目前,禹州市拥有钧瓷企业200余家、出口日用炻瓷企业25家、花盆生产企业15家、仿古工艺美术品作坊1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6家。该市作为钧瓷的发源地,正以其深厚的产业基础与丰富的文化资源,推动钧瓷、陶瓷产业的多元发展与创新升级。
该市工艺美术陶瓷年产能达2亿多件(套),产值46亿元,利税4000多万元;炻瓷产品出口美国、法国、英国、韩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禹州花盆市场是中国北方地区最大的花盆集散地。
在人才培养方面,禹州市加强与高等院校的战略合作,推动清华大学、中央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高校在该市建立创作中心和实践基地,全方位培养钧瓷、陶瓷行业所需的各类人才。目前,全市工艺美术陶瓷行业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4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6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2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7人,省级工艺美术、陶瓷艺术大师267人。
禹州钧瓷品牌曾连续四年荣登中国品牌价值评价榜单,位居工艺品类地理标志产品行业前列。先后有102件钧瓷作品被选为“国礼”赠送外国友人,钧瓷已经成为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国际经济文化融合交流的一张靓丽名片。
守正创新,实现高质量发展
禹州市坚持以钧瓷产业创新发展为主线,实现传统工艺美术陶瓷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实施传统钧瓷和美术陶瓷制瓷技艺挖掘整理推广普及、新工艺更新、新技术提升工程,提高钧瓷和美术陶瓷创意创新、烧制技艺水平。同时,依托槐树湾、杨岭、白峪等地发展钧瓷和美术陶瓷特色产业、农家乐、精品民宿、文化空间、创客示范企业、钧瓷和美术陶瓷艺术工作室,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业态,拓展乡村旅游空间。推出一批体现钧瓷文化内涵、契合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和沉浸式体验旅游项目。
千年窑火,生生不息。禹州钧瓷正以守正创新的姿态,在传承千年技艺的同时,不断融入现代生活,让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从宫廷御用到飞入寻常百姓家,从陈列鉴赏到日常使用,禹州钧瓷正在书写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融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