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张百强
租相机、租衣服、租玩具……从数码产品到户外装备,从房屋、汽车到母婴用品,在部分年轻人的世界里,一股“万物皆可租”的消费浪潮正扑面而来。这些年轻人为何偏爱“租赁消费”?从“拥有即价值”到“使用即满足”,他们正以更灵活、更轻盈的姿态重构消费逻辑。
年轻人偏爱租赁消费,绝非偶然。一方面,租赁模式精准击中年轻人的核心需求:日均租费400元的越野车、50元的单反相机,以远低于购置成本的代价,满足了他们对多元体验的追求;另一方面,这种选择暗含理性与环保的考量——规避闲置浪费、减少资源消耗,恰是Z世代对“可持续生活”的实践。美团平台的数据更印证了这一趋势:今年8月“相机租赁”“婚纱礼服租赁”搜索量分别同比增长63%、109%,“儿童推车租赁”增幅更是高达165%,租赁场景的持续扩容,标志着其已从“小众补充”走向“大众消费”。
然而,租赁经济的快速扩张也伴随着“成长的烦恼”。隐性收费、押金难退等问题频发,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更透支着行业信任——若任由这些“灰色地带”存在,即便有年轻人的消费热情驱动,行业也难逃发展后劲不足。毕竟,消费者对租赁的接纳,建立在“便捷”与“安心”的双重基础上,一旦权益保障缺位,再火热的市场也会降温。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构建政府、平台与企业、消费者多方联动的治理体系。政府需当好“规则制定者”,在鼓励创新发展的同时出台相关监管政策,为行业扎紧合规“篱笆”;平台与企业要扛起主体责任,通过透明定价、规范合同、高效售后,筑牢服务防线,如信用免押、上门取送等成熟模式,理应成为行业标配;消费者也需增强维权意识,选择正规平台交易,仔细核查租赁协议、留存物品状态证据,遇到侵权时敢于用法律武器维护权益。唯有多方协同,才能扫清行业发展的“绊脚石”。
从“买”到“租”的转变,本质上是年轻人对生活方式的重新定义:打破“消费=拥有”的传统桎梏,不被物品捆绑,享受更高品质的体验。这场由年轻人点燃的租赁经济之火,若想烧得更稳、更旺,既需要消费理念的持续引领,更离不开行业规范的坚实支撑。当“租生活”既能满足个性化需求,又能保障合法权益时,它必将成为推动消费升级、激活经济循环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