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靳李君
近日,有网友发帖称,广州某学校建议“不让老人接送小孩”,并在文稿中多次强调该项建议,引发讨论。有媒体注意到,该建议提到,“老年人自身身体状况可能引发安全风险,由此带来的安全问题需要家长朋友们高度重视和关注。”还提到“要着重考虑老人的身体状况是否胜任”,并表示身体状况欠佳的老人,不要接送学生。
这一建议虽出于安全考量,却也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前代际育儿协作中的现实困境,值得冷静审视。
应当承认,学校提出此类建议的初衷或许是基于对学生安全的关切。老年人因身体机能下降、反应速度减缓,在面对突发交通状况时确实可能存在一定风险。尤其是在人流车流密集的校门口,安全压力不容小觑。校方从管理角度发出提示,并非全无道理。
然而,将接送责任与老年人群体直接挂钩,甚至建议“身体状况欠佳就不要接送”,这种表述方式显得过于理想化,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不接地气儿”。
现实中,许多老人身体健康、行动自如,他们不仅是接送孩子的主力军,更是许多家庭运转中不可或缺的支持力量。一概而论的建议,不仅可能伤害老人的情感,也忽视了他们在家庭育儿中付出的劳动与价值。
从更深一层看,这一建议背后反映的是当下双职工家庭的普遍难题:父母忙于工作,祖辈成为带娃“接力棒”中重要的一环。据统计,我国有近八成的学龄儿童依赖老人接送。这不是偶然,而是许多家庭在现实压力下的无奈选择。校方若只提出“不建议”,而未考虑家庭实际困难,则显得缺乏共情与支持性思考。真正需要的是社会各方共同探讨如何优化接送环境、提供更多替代方案,而非将责任推回给家庭。
进而言之,安全教育的重点不应局限于“谁来接”,而应聚焦于“如何安全接”。无论是老人还是父母,都需要强化交通规则意识、掌握安全接送方法。学校可以组织安全讲座、优化校门口交通组织、推行错峰放学,甚至探索社区互助接送等模式,而不是通过一纸建议将特定群体排除在接送责任之外。
说到底,孩子上下学的安全是一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守护的课题。只有用包容与务实的态度面对现实困境,才能找到真正有利于孩子成长,也能减轻家庭负担的可持续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