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李媛媛
起重机装上智能中枢,实现无人化高效操作;冷链企业借力数字智能大模型,运营成本显著下降;煤矿依托万兆级“数字高速通道”,生产效率提升超15%……
近日,我省发布《河南省加快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明确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核心路径,推动制造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方案提出,到2027年,河南人工智能产业规模将突破1600亿元,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与创新应用示范区。
给传统起重机装上“智能大脑”,卫华集团的车间里正上演着一场静悄悄的“智变”——最新研发的WEIHUA起重AI平台,像给这个“钢铁巨无霸”的生产链装上了“神经中枢”,将云计算、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揉成一团“数字火焰”,在起重机领域烧出一片垂直智能新生态。
“我们这个平台不仅将图纸设计准确率与及时率提升60%,实现售后知识库秒级响应,更推出7×24小时在线的营销数字人服务,全方位重构用户体验。”9月17日,卫华集团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在此基础上,卫华集团还打造了行业首个工业互联网平台,自主研发的“WEIHUA起重管家”系统,基于工业大数据实现设备故障预警与全方位诊断,开创了“智能运维+安全保障”的多位一体服务新模式。
从设计到售后,从运行到维护,卫华集团用AI串起了一条“智能项链”,让曾经“傻大笨粗”的起重机,摇身一变成了会思考、懂沟通、能预判的“钢铁智能体”。
在人工智能技术浪潮席卷全球的当下,制造业正经历着从“制造”到“智造”的深刻变革。通过AI技术的深度渗透,生产流程优化、效率提升与质量升级正在成为现实。
在郑煤机智慧园区,智能化改造释放的效能正颠覆传统制造节奏——工厂产量劲增超30%,人员效能实现翻倍提升,曾经需要28天完成的生产周期,如今被压缩至9天;洛轴集团的智能工厂里,设计、选材、生产、交货全流程数字化贯穿,让这条运转数十年的“制造老线”焕发新生机;国家农机装备创新中心的数字大屏上,海量数据加速流动交融,一条贯通上游模型设计与下游装车应用的数字桥梁悄然架起,正推动先进农机以更快速度从图纸走向田间地头。
“十四五”以来,智能制造推动河南制造业发生深刻变革。截至今年上半年,我省规上工业企业智能应用场景覆盖率达到87.2%,建设省级智能车间、智能工厂1685个;建成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49个,接入设备产品2227万台(套),部署工业应用软件、解决方案5500多个,服务企业超19万家。
如今,人工智能正赋能产业全方位转型,《行动方案》提出,围绕“7+28+N”产业链群编制数字化转型“一图四清单”(场景图谱,数据要素、知识模型、工具软件、人才技能要素清单),分行业推进数字化转型。其中,在先进装备产业,支持企业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智慧设备智能化辅助设计,发展远程运维和大规模定制新模式,实现装备全生命周期管理。研发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工业互联新型装备,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成套研发能力。
“AI已成为河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黏合剂’。”河南省委咨询组研究员、省社会科学院原院长张占仓指出,二者的深度融合催生了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等新业态,企业通过搭建工业互联网平台,借助AI实现设备互联与数据共享,推动生产过程向智能化管理与协同制造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