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靳李君
9月21日,秋雨如丝。新郑市城关乡张庄村的田野上,刚收获的花生垛在田埂间散发着清香。村民白二孬坐在自家门廊下,抄起一捆花生秧熟练地摔打着,饱满的花生果噼里啪啦落进荆篮,溅起泥土的芬芳。
“往年这时候可没这么自在。”白二孬抹了把脸上的水珠说道,“以前浇地得拉着三百米的水带满地跑,今年地头有了给水栓,就像给花生安了水龙头。”他随手掰开几个花生果:“你瞧这果仁多饱满,今年每亩地起码多收百十斤。”
这场丰收的背后,是该村今年以来推进的高标准农田改造。原来该村西头的岗坡地由于位置较高、缺少机井,中间还跨着一条乡道,村民浇地十分不便。今年,该片地块新增的几眼机井,在七八月间的干旱时段派上了用场。
说话间,路旁传来农机轰鸣。种植大户许永开着新买的农用三轮驶过,跳下车加入闲聊:“花生最怕旱,要不是这些机井,今年的花生产量不堪设想。往年拉水上坡,三轮车油门踩冒烟也浇不透三分地。”提起以前种地,他话语间充满感慨,“前几个月又热又旱,正值花生坐果期,光浇地就浇了六七遍,如果没有现成的机井,顶着大太阳拉着几百米的水带跑着接水,不晒懵也得脱层皮。”
据了解,按照上级安排,新郑市2025年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2.8万亩,其中新建0.8万亩,改造提升2万亩,推动零散薄地变身“田成方、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的现代化良田,使部分地块彻底改写“靠天吃饭”历史。
暮色渐起,雨打花生叶的声音沙沙作响。白二孬的妻子端出刚煮好的鲜花生让大家品尝,腾腾热气裹着清香弥漫开来。“高标准农田改造不只为多打粮食。”她剥着花生笑道,“关键是种地变得轻省了,年轻人周末都愿意回来帮忙。”
灯光渐次亮起,映照着村落与田野的轮廓。远望处,纵横交错的田间水泥路在细雨中闪着银光,如同大地的脉搏,静静滋养着这片充满生机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