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规经营企业说”系列报道|以循环经济激活发展新动能 ——洛阳环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合规实践探索

2025-09-25 10:43:34   来源:河南经济报

  在“双碳”目标引领和“无废城市”建设加快推进的背景下,循环经济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要引擎。近年来,洛阳环洛再生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环洛再生”)以科技赋能垃圾资源化利用,将城市生活垃圾“变废为宝”,构建“垃圾—能源—材料”一体化循环产业链,走出一条合规经营与创新发展深度融合的绿色路径。

  从垃圾到资源 绿色技术筑牢合规根基

  “每吨垃圾进厂都要过三道关,城市管理局驻场监管称重、运行部取样检测、EHS部环保指标核验。”环洛再生环保技术负责人指着厂区地磅房的监控屏介绍,正是这套全流程管控体系,让企业每年60余万吨的垃圾处理量有了可追溯的“绿色身份证”。

  在焚烧车间,机械往复式炉排炉正以850℃以上的高温作业,确保二噁英被彻底分解。“我们的烟气处理工艺叠加了SNCR脱硝、半干法脱酸等五道工序,光活性炭吸附装置就有两套备用系统。”技术人员指着仪表盘说。这种近乎严苛的技术标准,让企业连续三年保持环保零处罚记录,为享受税收优惠夯实了基础。

  资源循环的魔力在这里持续显现——焚烧发电年产生2.2亿千瓦时清洁电力,可供15万户家庭使用;炉渣制成的环保砖抗压强度达MU15级,广泛用于市政工程,就连处理后的渗滤液,也成为厂区绿化的“专属水源”。环洛再生先后荣获国家环保设施和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向公众开放单位、河南省环境教育基地、河南省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单位、洛阳市环境教育基地等。同时,与洛阳市生态环境局、市教育局携手,将企业环保展厅打造成中小学生环保教育的第二课堂。2025年以来,已有3140名中小学生和市民走进这座“垃圾变宝工厂”,通过透明管道看到污水变清、废渣成砖的全过程,读懂“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的道理。

  全流程管控 让税收优惠精准滴灌

  从享受税收优惠的“新手”到A级纳税人,环洛再生的成长轨迹里,藏着一套独特的“合规密码”。“就像我们处理垃圾需要全流程管控一样,税务合规也要织密制度、技术、文化三张网。”环洛再生业财务负责人程玉芸笑着说。

  在制度层面,环洛再生建立了再生资源台账与税务申报联动机制,每月由运行部、营销部、财务部联合签字确认数据;在技术层面,环保监测系统与省、市生态环境部门实时联网,生活垃圾数量由城市管理局驻场监管,上网电量由国家电网远程实时记录,厂区门口的大屏同步公示排放数据,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在文化层面,“环保即责任”的理念更让每个员工都成为合规监督员,在这样的氛围中,员工提出的“渗滤液自动疏通设备”这个金点子,既降低了30%的人工成本,又使垃圾发酵更充分,间接提升了发电量。

  税务部门的“定制服务”让合规之路更顺畅。针对企业地处远郊的特点,税务人员推出“线上预审+线下核验”模式,通过微信视频远程指导填报资料,每年节省企业办税时间超200小时。“作为洛阳首家享受垃圾发电增值税即征即退的企业,税务部门多次上门辅导政策细节,帮我们算清了‘环保投入—税收减免—技术升级’的良性循环账。”环洛再生负责人朱正荣感慨道。据统计,近三年来,该企业累计享受各类税收优惠金额达4577万元,其中3327万元直接用于环保设施升级。

  税企协同 铺就绿色转型“快车道”

  在环洛再生的技改清单上,一串数字格外亮眼:600万元升级ICR高效脱硝系统,氮氧化物排放量再降40%;300万元改造碳酸氢钠研磨系统,脱硫效率提升至95%;100万元安装的渗滤液自动疏通设备,使垃圾燃烧效率提高12%。这些投入的背后,是税收优惠资金的精准赋能。

  “退税资金到账速度很快,电子税务局的‘绿色通道’让申报至到账周期缩短为3个工作日。”程玉芸展示的银行回单显示,2025年707万元退税款到账后,企业立即启动了ICP实验室建设,飞灰检测能力从每周30批次提升至80批次。税收优惠带来的不仅是资金“活水”,更让环保项目投资回报周期缩短了2~3年,坚定了企业布局固废高值化利用的决心。

  这种协同效应正向外辐射,环洛再生牵头组建的洛阳固废处理联盟,已带动3家上下游企业规范享受税收优惠;其探索的污泥掺烧技术,为当地每日消纳80吨生活污泥提供了合规路径;供热业务的拓展,更让周边工业园区每年减少碳排放2000吨。

  零碳蓝图 合规底色上的新征程

  如今,环洛再生又定下了新目标——建零碳园区、上碳足迹追踪平台、搞多能互补系统。“未来,我们要让垃圾处理不仅‘无害’,更要‘高效’‘高值’。”朱正荣望着园区规划图,眼里满是期待。在政策建议清单上,“扩大资源综合利用目录”被列为重点,“随着城市生活垃圾减量,我们正探索协同处置工业固废,希望税收政策能同步覆盖这类新兴业务。”环洛再生的期待,正与税务部门的服务升级方向不谋而合——洛阳市税务局已建立“绿色企业培育库”,针对碳捕集、储能等领域开展政策预研。

  蓝天白云下,环洛再生园区的光伏板熠熠生辉。这座日均“消化”1600吨垃圾的循环经济园区,用合规经营的实践证明,当绿色技术与税收政策同频共振,垃圾场也能变成生态文明的“绿色课堂”,而那些跳动的监测数据与税收账本,正是写给城市的环保答卷。(侯彦彦 王妍)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