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郑浩 通讯员 武鹏冲
在漯河市召陵区召陵镇白庄村白丰园专业种植合作基地,甘薯藤蔓蜿蜒生长,一片绿意盎然;在召陵镇大徐村排列整齐的大棚里,豆角挂满藤蔓、吊瓜圆润饱满;在老窝镇辣椒产业园,村民正忙着烘干辣椒,空气中弥漫着独特的鲜香、辛辣味道……
近日,记者驱车行驶在漯河市召陵区,只见一个个特色产业在乡村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民众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增添活力。
乡村振兴,特色产业是关键。近年来,召陵区以“强产业、促增收、优生态”为目标,立足全区农业资源禀赋,坚持“三链同构、农食融合”发展模式,持续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构建农业产业新体系,进一步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抓牢工作举措,夯实产业基础。依托“补短强弱逐村行”活动,召陵区对辖内各村产业发展情况进行摸底调研,并结合村级产业发展现状,制定有效整改措施,推动乡村富民产业工作扎实开展。探索“三变”改革模式,建立“村集体+农户(保底收益加二次分红)+企业”的“双绑”利益联结机制,并在正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召陵甘薯现代农业产业园、老窝小辣椒种植基地等产业园区试点推广。有序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大力实施订单农业,先后举办蜜薯节、西瓜节、红枫节等活动,有效助推召陵区乡村产业发展。目前,全区土地流转面积18.08万亩,备案流转面积17.02万亩;订单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全区农产品对食品工业的适配性持续提升。
聚焦因地制宜,做优特色主导产业。召陵区根据各镇资源禀赋,推行“一镇一特”创建模式,因地制宜发展甘薯、西瓜、辣椒、中药材、正大蛋鸡等特色种养,贯通农业与食品工业、农业与第三产业,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培育出大徐西瓜、白庄甘薯、老窝小辣椒等特色农产品,创建国家农业强镇1个(青年镇)、省级农业产业强镇2个(召陵镇、老窝镇);创建省级“一村一品”示范镇村4个(老窝辣椒、大徐西瓜、枯河鸭蛋、白庄甘薯);培育“三品一标”农产品9个、名特优新农产品5个,新申报绿色农产品3个。树牢“产业为基、项目为王”理念,谋划储备农业类项目9个,牵头实施的双汇绿色蔬菜直供基地正式运营,正大300万只蛋鸡全产业链项目已投产,正大(漯河)超级食品工厂项目正在稳步推进。加快建设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园,进一步实现农业增效、村集体和农户增收。
坚持示范引领,推动产业提质增效。以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统揽,召陵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甘薯研究所签署人才培育协议,揭牌中原农投(召陵区)种苗研发中心,打造“甘薯小镇”,示范引领20个村集体经济收益均增加5万元;借鉴临颍辣椒产业模式,老窝镇打造5G智慧化辣椒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镇、村种植2万亩,带动周边群众户均年收入增加约2万元;青年镇正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新实行“三产融合、三位一体”绿色种养模式,核心区计划流转土地1万亩,示范引领周边10万亩高效绿色种植;万金镇唐桥村的吊瓜、余营村的小番茄、郭庄村的食用菌等“小、特、精、优”特色农产品多点开花,进一步拓宽群众致富道路。共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区级6个,培育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15家,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737家、家庭农场353家。
创新产业模式,提升创建成效。召陵区通过跨界配置农业和现代产业要素,促进产业深度交叉融合,探索“农业+”多业态发展模式。探索“农业+加工”模式。依托全区15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带动小辣椒、中药材、甘薯、西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带动全区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探索“农业+生态”模式。加快召陵区现代农业产业园土地流转进度,依托产业园核心区9000亩优质小麦、玉米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和1000亩高效设施农业种植基地,辐射带动周边9万亩土地,建设产城融合项目,通过正大“六统一”服务模式,打造优质原料基地,进一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