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冯瑞苹 郭俊娟 /文 马俊豪/图
拨开繁茂的绿叶,轻轻一拔,带着泥土清香的花生荚果便被带出,剥开外壳,圆润饱满的果仁透着新鲜油亮的光泽……这是直播镜头中定格的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豫花93号收获的场景。
9月20日,延津县花生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观摩暨产业发展交流研讨会如期举行。从田间地头的实地观摩到会议室里的热烈研讨,一场以科技赋能为引擎、“链”通高端市场的花生产业优化升级行动,正让黄河故道旁的“花生之乡”焕发新活力。
“链”动产业升级
在位于延津县马庄乡宋庄村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现代农业科技综合共建县花生新品种新技术展示基地内,参加观摩会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新友等花生专家正在仔细观察豫花93号的田间表现(如图)。
延津县亲邻友帮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苏祥学手里捧着刚拔出的花生,语气里满是欢喜:“今秋前期干旱、后期多雨,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专家的指导下,合作社的花生田采取‘一肥三保’、全程精准调控等技术,花生长势良好,我非常满意。”
在不远处的另一处示范田里,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王振宇正在查看花生长势。“这块地的花生,去年三分之二死于白绢病,今年纳入示范田后,采用‘1121’白绢病综合治理技术,通过1施、1拌、2喷、1撒等高效防控措施,目前没发现病株。”他蹲下身拨开枝叶,笑着说,“延津的沙土地透气性好,但也容易发生土传病害,这套技术就是为其量身定制的,能保产又保质。”
河南省作物分子育种研究院花生研究室主任董文召表示,近两年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紧扣延津县花生种植实际需求,针对性推广高油酸花生新品种豫花93号,并配套全程技术指导,最终实现花生单产提升、品质改善、种植效率提高的三重目标。
“链”起市场蓝海
“黄河故道的沙土地让这里生产的花生黄曲霉含量低、品质好。但过去品种杂、单产低,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的院县共建项目给我们带来了转机,像豫花93号这样的好品种,使延津花生从‘大杂米’变成了‘优质果’。”在延津县花生产业发展交流研讨会上,延津县县长许万银说。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李秀杰表示:“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和延津县合作20多年了,从最初主要推广小麦品种,到现在同时聚焦花生产业,就是要把实验室里的成果落到田间,让更多农户受益。”
优质花生吸引众多企业伸出“橄榄枝”。延津县成根商贸有限公司负责人胡成根拿着检测报告说:“去年,我把豫花93号花生仁送到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油酸含量为76.8%,黄曲霉毒素含量也完全符合出口标准。今年,山东多个食品生产企业早早就和我们签好订单,单价也上去了,农户一亩地能多赚千把块钱。”
认真听取大家的发言后,张新友总结道:“凭借沙土地优势和精细化管理,延津花生平均亩产要高于全省花生平均亩产30公斤。下一步,要紧盯高端化,在加大豫花93号等优质品种推广力度的同时,延长花生产业链,用优质原料做高端产品,把延津打造成全国知名的高端花生原料基地。”
“链”就品牌辉煌
“我们公司主要生产花生碎和花生酱,一年要用近一万吨花生,以前从外地采购原料,运费是一项不小的支出。现在用延津本地的豫花93号新品种花生,每吨运费能节省80元左右,原料品质还稳定,是真正的节本增效。”河南汇晔食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姚荣辉说。
院县共建(延津县)花生专题负责人、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岗位专家张翔告诉记者,近年来,延津县遵循“生产+加工+科技+服务”的全产业链发展理念,持续改进薄弱环节,推动各环节深度融合。通过精心打造“延津黄河故道优质大花生”的区域品牌,该县花生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显著增强。
“目前,延津县拥有鲁花10万吨浓香花生油生产线,花生购销及各类加工主体总数达115家,年花生果购销和加工能力突破40万吨,花生加工产值高达24.3亿元,实现了75%以上的就地加工转化率。此外,鲁花还在延津建立了国内领先水平的花生产品研发和检验检测中心,进一步强化了科技创新在产业中的核心地位。”延津县农业农村局局长杨志刚介绍。
正如张新友所言,延津县正在实施整县推进战略,着力加快品种优化进程,大力推广高油酸花生品种。如今,延津60万亩花生田正凭借新品种、新技术的深度赋能,实现从“单一种植”模式向“全链增值”体系的跨越式发展,一颗颗小花生已然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劲“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