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优特产业支撑计划优质水产品专项团队组织多学科专家深入汝南县水产养殖企业,开展科技服务活动,调研利用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破解鱼病防控难题,推动绿色渔业发展。
在汝南县源泽渔业特种水产繁养合作社,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中药材研究所所长、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梁慧珍指出,病害是水产养殖的“第一杀手”,每年因病害造成的损失占养殖总产量的15%至20%。传统抗生素防治模式不仅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强、药物残留等食品安全问题,还严重破坏了水体微生态平衡。而中药材非药用部位,这一过去常被焚烧或填埋的资源,如今凭借其“低成本、易获取、低残留”的优势,正逐渐成为鱼病防控领域的新宠。
据了解,中药材非药用部位年产量超过千万吨,其应用不仅为中药资源的循环利用开辟了新路径,更为破解水产养殖“抗生素依赖”难题提供了有效方案,为水产业的绿色转型注入新动能。这一创新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产业价值。
该合作社负责人谢大红深有感触地说:“过去,鱼病频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难题。使用传统抗生素虽然能暂时控制病情,但长期下来,鱼类抗药性增强,水产品品质也受到影响。自从引入中药鱼病防控技术后,情况得到极大改善。”
目前,该合作社生产基本正常,但受持续降雨天气影响,部分鱼塘内的鱼出现食欲不振、精神下降等情况。
针对该合作社面临的具体问题,专家团队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河南牧业经济学院教授樊克锋指出,一些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健脾益胃功效的中药材非药用部位,其有效成分能够激活鱼类的免疫细胞,提高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并抑制病原菌的生长繁殖,改善养殖水体的生态环境。更重要的是,这些中药材非药用部位的使用成本显著低于抗生素,且易降解、无残留,完美契合了绿色养殖的需求。
为推动中药材非药用部位鱼病防控技术的普及应用,专家团队自2024年起,先后在开封、驻马店等地区开展试点推广,覆盖草鱼、鮰鱼、青鱼等多种养殖品种。通过建立“科研团队+政府+合作社”的推广模式,开展了一系列培训和推广活动。然而,推广过程中仍面临挑战,部分养殖户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和信任,仍持观望态度。对此,专家团队计划开发预混型饲料,简化养殖户的操作流程。同时,建立示范塘,让养殖户直观看到技术效果。
“科技服务要接地气、解民忧。”梁慧珍表示,接下来,专家团队将继续深入全省各地的水产养殖合作社,针对不同地区、不同品种的养殖特点,提供精准化、定制化的技术服务。这一将中药材“废弃物”变“宝贝”的创新技术,正从科研实验室走向养殖塘,为破解渔业病害难题、推动绿色养殖提供新路径。它不仅破解了养殖难题,更打通了“中药材加工—水产养殖—生态保护”的循环链条,为水产养殖业提质增效,为绿色农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李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