芝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观摩活动现场
本报讯 (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王苗苗 朱笑笑 文/图) 10月10日至11日,由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主办的2025国际芝麻产业技术研讨会议暨芝麻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示范现场观摩活动在河南举办。本次活动由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研发中心主办,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河南省特色油料作物遗传改良国际联合实验室承办。与会专家围绕芝麻基因组育种技术、基因组学与农业可持续发展、芝麻耕作栽培、病虫害防控、农机装备研发、精深加工等技术研究最新进展以及国际芝麻市场动态与未来趋势等主题展开了深入交流与研讨,为全球芝麻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
10日上午,会议开幕式在郑州召开。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王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欢迎词,介绍了我国作为芝麻主产国和消费国的产业现状、河南省农业科学院作为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依托单位的雄厚科研实力和在芝麻科技创新方面做出的突出贡献。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陶曼晞在讲话中强调了科技创新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中的关键作用,表示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将继续支持芝麻科技创新与产业实践。
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邓乾春到会祝贺,并呼吁各国加强合作,推动全球芝麻产业技术高质量发展。
在随后开始的研讨会特邀主题报告环节,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副主任、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苗红梅介绍了芝麻基因组育种技术的应用现状与未来发展方向,推介了最新育成的世界首个高油酸抗落粒宜机收芝麻新品种“豫芝639”。河南省特聘研究员、美国佐治亚大学教授安德鲁·霍夫曼·派德森探讨了基因组学技术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力。此外,澳大利亚芝麻产业发展协会主席丹尼尔·温斯托克,巴西农业研究院研究员奈尔·海伦娜·卡斯特罗·阿里尔,农业农村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副首席科学家张雯丽,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副所长邓乾春等18位科学家分别作了精彩报告。
在研讨会总结报告中,河南省农科院芝麻研究中心主任、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体系首任首席科学家张海洋研究员回顾了世界芝麻产业的技术进步、发展趋势及现存问题,强调了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特别倡议继续加强国际芝麻产业技术研发与科技合作,推动全球主产国和消费国协同创新,建立世界芝麻产业联盟,促进世界芝麻产业可持续发展。
11日,与会专家前往新乡县七里营镇观摩“豫芝639”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豫芝639”是河南省农业科学院芝麻研究中心新近育成的世界首个高油酸、抗落粒、宜机收芝麻新品种,具有显著的品质和生产优势。中国农科院油料作物所王林海研究员宣布专家组测产结果。“豫芝639”亩产154.02公斤,油酸含量77.33%。专家组认为“豫芝639”符合生产中对优质专用、宜机收芝麻品种的需求;配套应用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节本增收效果显著,建议大力推广。
苗红梅研究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来自12个国家的60位专家现场见证了“豫芝639”的联合机收过程,这个品种在前旱后雨的恶劣天气条件下平均亩产达到154公斤,充分显示了其高产抗逆特性,为推动芝麻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必备品种和技术。会议召开期间,与会代表还参观了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展览馆、芝麻研究中心、植物保护研究所芝麻科研实验室等。
本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不仅展示了我国特别是国家特色油料产业技术研发中心的芝麻科技创新成果,也为全球芝麻产业现代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中国方案”。随着突破性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等创新成果的广泛应用,芝麻这一传统油料作物将在现代农业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并将沿着“一带一路”飘香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