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近年来,多地热衷建设仿古小镇。一些建设时被视作“明星项目”的仿古小镇,如今却成为“城市伤疤”。据报道,今年双节期间,不少仿古小镇不同程度遭遇游客下滑。
建设独具风格与品质的仿古小镇,不仅能为地方文旅市场发展注入巨大活力,也能满足游客探寻历史文化、感受历史文脉的强烈需求。遗憾的是,近年来,仿古小镇建设一哄而起,野蛮生长。不少地方将仿古小镇建设作为发掘文旅市场、提升地方知名度的“流量密码”,争先恐后,大干快上,导致项目建设缺乏科学论证,没有鲜明特色。最终,热闹一时之后,成为旅游市场的一块块“鸡肋”。
众多仿古小镇遇冷,根本原因在于过于同质化,形成了“百城一味、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正如网友所言:“去过一家仿古小镇,等同于走遍了所有小镇。”这其中的潜台词颇堪玩味。平心而论,一些地方为仿古小镇建设确实付出了心血和努力——取经考察、学习经验、立项上马、倒排工期、挂牌督战等,只是,在这种看似环环相扣的操作链条上,唯独没有能够深入挖掘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形成深刻鲜明的地方特色,而只是满足于建起檐牙高啄的古宅院落,铺设蜿蜒曲折的青石小巷。将一件复杂的事情简单化、乃至粗鄙化,正是仿古小镇遇冷的内在原因。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独具魅力的历史文化特色是地方发展文旅市场的“金钥匙”和重要资源。“仿古小镇遇冷”现象启示我们:各地的项目建设必须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在品牌“差异化”上下功夫,要充分考虑当地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小镇风貌,为仿古小镇贴上具有高度辨识性的“识别码”,如此,才有望在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中行稳致远。放眼国内,那些始终能够保持人气和热度的仿古小镇,皆是如此,概莫能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