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阻耕期,麦播如何破局? 茹振钢:霜降种麦正当时

2025-10-16 11:34:08   来源:河南经济报

  ■河南经济报记者 郭俊娟 通讯员 丁位华

  “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这句在中原大地上流传千年的农谚,曾是指导小麦播种的黄金法则。然而,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这句古老智慧正面临挑战。近日,河南科技学院教授茹振钢在新乡县朗公庙镇毛庄村进行小麦抗湿晚播栽培技术培训时说:“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趋势加剧,特别是冬季气温持续偏高,传统农谚已难以适应现代农业需求。通过30余年气象数据与作物生长模型的比对研究,我们发现河南小麦最佳播种期已整体后移一个节气,霜降节气成为新的小麦适播期。”

  气候变迁倒逼农时革新

  在河南科技学院智能温室里,茹振钢指着实时监测的气象图表解释:“近三十年河南地区冬季平均气温上升1.2摄氏度,有效积温增加明显。这种变化直接导致小麦春化阶段需求发生改变,过早播种反而可能因冬季温暖引发徒长,增加冻害风险。”他带领团队研发的“小麦生长气候适应性模型”显示,在现行气候条件下,霜降节气(10月23日前后)播种的小麦群体结构最合理,分蘖成穗率提高15%~20%。

  这种变革在2023年秋播季得到生动验证。同一地区,采用传统寒露播种的地块遭遇冬季异常升温时,10月20日后播种的地块普遍表现出更强的抗寒能力。

  四大技术要点破解秋涝困局

  针对秋季持续阴雨导致的土壤过湿问题,茹振钢团队提出系统性解决方案。

  抢收排涝,争分夺秒促腾茬。秋粮熟了就别等,能收一块是一块,机械、人工一起上。对土壤湿度偏大、机械能够进田的地块,调集履带式收割机,或对现有收割机进行适当改装,抢晴抢时收获。

  前茬作物收获后应立即开展排水降渍,秸秆离田地块要及早进行离田处理,加快土壤散墒;秸秆还田地块,应注意避免土壤过湿时开展还田作业,防止秸秆覆盖影响土壤散墒。

  精准播种,三度调控提质量。晚播更要讲究播种质量。茹教授强调三个关键指标:播种深度控制在3~4厘米,过深导致出苗困难,过浅易受冻害;行距拓宽至23~25厘米,改善通风透光;亩播量根据墒情动态调整,10月25日前播种每推迟1天增加0.5公斤种子,但最高不超过15公斤。

  晚播应变,促弱转壮有妙招。对于10月下旬仍未播种的地块,茹振钢推荐“四补一促”技术:选用半冬性品种补救,如百农4199;增加播量补密度,11月5日前播种亩用种量可达18公斤;增施磷钾肥补营养,每亩配施15公斤过磷酸钙;浅播薄盖补墒情,播种深度降至2~3厘米;出苗后立即喷施芸苔素内酯以促早发。

  科技赋能守护大国粮仓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这位培育出百农系列小麦品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育种家充满信心:“农业技术进步永无止境。我们正在培育更耐晚播、更抗寒暖的小麦品种,结合智能装备和精准管理,完全有能力把气候变化的挑战转化为提升单产的机遇。”

  站在中原大地的田野上,茹振钢的视线越过即将播种的麦田,望向更遥远的未来:“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既需要尊重自然规律的传统智慧,又需要与时俱进的科技创新。这场静悄悄的农时革命,正是中国农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