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大别山绿色生态屏障

2025-10-18 09:25:47   来源:河南经济报

  核心提示:众所周知,位于信阳市东南部的新县,是鄂豫皖苏区首府所在地,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新县革命纪念地是中宣部公布的第二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之一。全县面积达155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约27万人,森林覆盖率达78.56%,素有“七山一水一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由于新县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丰富,人口分布较为分散,加之林区经济活动繁荣,森林火灾风险较高。近年来,新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森林防灭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面构建森林防灭火体系,织密筑牢森林防火安全网。在2024~2025年度森林防火紧要期,实现了“零火情”,为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绿色答卷。

  ■河南经济报记者 刘瑛 通讯员 敖玲 杨建明 文/图


联防协作区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

  织密责任网格,筑牢联防联控“共同体”

  “森林防灭火工作丝毫不能放松。”这是新县森林防灭火指挥部(以下简称“新县森防指”)主要负责人对全县各级森林防灭火各级干部的总要求。新县森防指充分发挥牵头抓总作用,层层压实责任,坚决守牢森林防灭火工作底线。


联防协作区开展实战化应急演练

  层级责任全覆盖。新县森防指健全县、乡、村三级森林防灭火指挥体系,职责清晰、定期会商、信息互通,确保指挥调度高效有力。

  领导包保责任全贯通。新县森防指创新设立五大联防协作区,由县处级领导分片包干,形成“县包乡、乡包村、村包组、护林员包山头地块”的严密格局,推动责任直抵“神经末梢”。

  区域协作无死角。2021年起,新县森防指与湖北省麻城市、红安县建立跨区域联防机制,实现火警信息共享,统一调配毗邻救援力量与物资,切实做到“无界联防”。

  精准源头治理,拧紧风险防范“安全阀”

  紧盯高危区域,严把“入口关”。新县森防指在林场、景区、自然保护区等关键部位设置智慧检查站,配备红外监控与语音警示;聚焦春耕、清明、秋收等高危时段,实施专项整治。针对深厚的祭祀传统习惯,2025年清明节前,新县以坟山、坟园祭祀管控现场会为契机,掀起全县清理坟山、开辟防火隔离带行动的高潮。同时,动员乡村干部及志愿者,在主要山口、路口参与防火宣传检查,严控火源进山。


开展防火知识宣传

  宣传浸润基层,绷紧“防火弦”。新县森防指依托“防火宣传月”“禁火令专项行动”等载体,运用媒体平台视频推送、大喇叭、宣传车、横幅、海报等多维矩阵开展防火宣传,利用电视台、景区电子屏播放火灾警示教育片,用惨痛案例警示群众。2025年以来,累计出动宣传车超千辆次,播放广播6000余条次,发放张贴宣传册上万份,防火警示标识遍布林区。


开展防火知识有奖竞答活动

  锁定重点人群,落实“监护网”。对留守儿童、孤寡老人及特殊人群实行新县森防指“党员包户”管理,确保重点人群动态管控到位。

  强化风险化解,打造立体防控“防火墙”

  隐患动态清零。新县森防指建立常态化风险排查机制,累计派出检查组74个、1300余人次,聚焦居民点、重要设施周边及农事、祭祀、野外吸烟等关键环节,排查整改隐患125处,制止违规用火85起,教育119人次。

  火源严管严查。新县森防指依法发布禁火令、划定禁火区,高火险期严禁一切野外用火审批;加强进山人员管理,严打违规用火行为,形成强大震慑。


火源视频监控系统

  科技赋能监测。新县森防指与农业农村部门秸秆禁烧工作形成协同联动,融合蓝天卫士、森林眼、无人机巡护、高山瞭望及地面巡逻,实现全天候覆盖。

  锻造处突队伍,练就高效扑救“硬功夫”


紧急拉动防火队伍,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淬炼队伍本领。新县森防指整合消防、林业、应急等部门力量,建成标准化专业队伍100余人;各乡镇及林场组建18支护林队伍370人;206支村级护林员队伍1066人常态巡护。新县森防指办公室以“四不两直”方式督导措施落实,累计开展实战演练及应急拉动200余场次、覆盖4000余人次,锤炼应急真本领。


组织开展森林防火拉练

  设施强基固本。新县森防指强力推进林区防火道路建设,新建及改造符合林区四级标准的道路59.76公里,提升路网密度及通达能力;建设以水灭火基础设施,重点林区新建储水罐65座。

  物资智慧保障。新县森防指科学布局5座县级物资储备库,储备装备3000余件(套),主要有消防水车、高压细水雾装置、水泵、移动储水设备等,可实现区域快速精准配送。针对林区通信盲点,配齐卫星电话、对讲机、中继站、自组网等装备,确保火场通信“生命线”绝对畅通。

  新县森防指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后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持续探索森林防灭火现代化治理新路径,为筑牢大别山绿色生态屏障贡献力量。

编辑:张茜

免责声明:
1. 本网注明来源为河南经济报的稿件,版权均属于河南经济报社,未经河南经济报社授权,不得转载、摘编使用。
2. 本网注明“来源:XXX(非河南经济报)”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转载其他媒体之稿件,意在为公众提供免费服务。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可与本网联系,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
3. 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同本网联系。邮箱:jingjibao@qq.com
Copyright © 1987-2023 河南经济报社 中原经济网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中原第一权威经济门户
豫ICP备202300356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