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记者 张阳
在菜市场的粮油区、超市的速食货架上,粉条始终是家庭餐桌的“常客”——炖菜、凉拌、做汤,总能撑起一口家常味儿。但是,“粉条添加木薯粉”的话题频频引发讨论:有人说商家加木薯粉是为了“偷工减料降成本”,也有人担心“木薯粉有毒,吃了伤身体”。真相究竟如何?木薯粉与粉条的纠缠,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
其实,大家常说的“粉条添加木薯粉”,多是木薯粉的口误或笔误。木薯粉作为一种常见淀粉,本身并非“有害添加剂”,但它在粉条中的添加,确实同时串联着“成本优化”与“健康风险”两条线,关键就藏在“是否合规”四个字里。
为什么加木薯粉?成本与口感的双重驱动
商家在粉条中掺入木薯粉,核心诉求并非“害人”,而是市场规律下的成本考量与产品优化需求,这一点在行业内并不难理解。
从成本角度看,木薯粉的“性价比”远高于传统粉条原料。市面上,纯红薯淀粉的单价通常在每公斤8~12元,绿豆淀粉更贵,而木薯淀粉的单价多在每公斤4~6元,价格差距近一倍。有行业数据显示,若在红薯粉条中按3∶7的比例掺入木薯粉,原料成本可直接降低15%~20%;若掺入比例更高,成本降幅还会扩大。对于年产量数十万公斤的厂家而言,这笔成本差足以影响利润空间,也让终端售价更易被消费者接受——毕竟,“便宜又耐煮”的粉条,在下沉市场往往更受欢迎。
从口感与工艺来看,木薯粉也有不可替代的优势。纯红薯粉条韧性较弱,煮久了易断、易糊,运输过程中损耗也大;而木薯粉自带高黏性与弹性,添加后能让粉条更“筋道”,耐煮性提升30%以上,煮后不易坨、不易碎,无论是火锅店的“宽粉”,还是家庭炖菜里的“细粉”,口感都会更讨喜。这种“优化”不仅能减少烹饪损耗,还能提升消费者的复购意愿,间接为商家带来收益。
可以说,在合规范围内,木薯粉是粉条生产中“降本提质”的合理选择,并非“黑心操作”。真正让消费者担忧的,是“违规添加”带来的健康风险。
健康风险在哪里?藏在“不规范”里的隐患
木薯粉本身无毒,但它的天然属性与部分商家的“投机取巧”,让粉条暗藏健康漏洞。这些风险并非来自木薯粉本身,而是源于“加工不当”与“信息隐瞒”。
首先是氰化物残留风险。木薯的根茎中天然含有氰苷类物质(如亚麻苦苷),若未经充分加工,氰苷会在体内分解为剧毒的氢氰酸,少量摄入即可引发恶心、呕吐,长期摄入微量残留则可能损伤甲状腺功能,甚至导致慢性中毒。正规厂家会通过“浸泡(48小时以上,反复换水)、粉碎、高温烘干”等工艺,将氰化物含量降至国家标准(≤10毫克/千克)以下,基本消除风险;但小作坊、黑工厂为省时间、省成本,常省略浸泡环节,直接用生木薯粉制作粉条,导致氰化物超标。2025年9月,河南省禹州市就查处过一批“问题粉条”,抽检发现部分产品氰化物含量达35毫克/千克,是安全标准的3倍多,涉案粉条总量超7.5吨,这些产品多流向散装市场,消费者难以察觉。
其次是虚假标注与以次充好。根据国家标准GB/T 23587《红薯粉条》规定,红薯粉条应以红薯淀粉为“主要原料”,若添加木薯粉,必须在配料表中明确标注,且不能以“纯红薯粉条”名义售卖。不少商家为牟取暴利,将木薯粉作为“主原料”(占比超50%),却在包装上写“纯红薯粉条”,甚至不标注配料表——消费者花了红薯粉的钱,吃的却是木薯粉,不仅被欺骗,若本身是糖尿病患者,还可能因木薯粉的高GI值(升糖指数)导致血糖波动。
此外,过度添加的口感陷阱也值得注意。部分商家为追求“超Q弹”的口感,木薯粉添加比例甚至达80%以上,这类粉条虽然耐煮,但是淀粉含量极高,长期大量食用易导致热量超标,增加肥胖风险,且营养单一,缺乏红薯粉中少量的膳食纤维与矿物质。
如何选对粉条?3个实用技巧避开坑
面对粉条市场的“木薯粉争议”,消费者无须恐慌,也不必拒绝所有含木薯粉的粉条,关键是学会“辨优劣、选合规”。记住这三个技巧,就能吃得安心:
第一,先看配料表,拒绝“模糊信息”。拿起粉条包装,首先找“配料表”:若写“红薯淀粉、木薯淀粉”(木薯淀粉排在后面),且未标注“纯红薯粉”,属于合规产品,可放心购买;若只写“淀粉”,未注明具体种类,或明明加了木薯粉却标“纯红薯粉条”,直接放下——这类产品要么来源不明,要么存在虚假标注,风险极高。散装粉条若没有任何配料信息,也不建议购买,尤其是价格远低于市场均价的(比如低于10元/斤的红薯粉),大概率是木薯粉冒充。
第二,观察外观质感,避开“过度Q弹”。合规的红薯粉条(含少量木薯粉)颜色偏暗黄,不是纯白或透明,表面可能有轻微纹路,用手掰断时会有“脆感”,断面不光滑;若粉条颜色异常洁白、透明,用手掰时韧性极强,甚至需要用力扯才能断,煮后久泡不烂、口感“像胶皮”,很可能是木薯粉添加过多,或添加了其他增稠剂,须谨慎。
第三,烹饪前“浸泡+煮熟”,进一步降低风险。即使买了合规粉条,烹饪前也建议用冷水充分浸泡4~6小时(中途可换水),烹饪时确保彻底煮熟(比平时煮面条多煮两三分钟)——高温和浸泡能进一步分解可能残留的微量氰化物,同时让粉条的口感更自然,避免“夹生”。若浸泡时发现水变得异常浑浊,或有异味,也应停止食用。
合规是底线 健康才是核心
粉条里加木薯粉,本身不是“错”——它可以是商家控制成本、优化口感的合理选择,也能为消费者提供更多价格亲民的产品。但当“成本考量”越过了“合规底线”,变成“隐瞒添加、加工不当、以次充好”,就成了危害消费者健康与权益的“黑心操作”。
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木薯粉条,不必一味排斥,也不能盲目购买,学会看配料、辨品质,就是保护自己的最好方式;对于商家而言,与其在“偷加木薯粉”上动心思,不如在“合规生产、透明标注”上做文章——毕竟,只有让消费者吃得放心,才能让“家常粉条”真正留住餐桌的温度,而不是变成“健康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