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经济报评论员 温献伟
近段时间以来,全国范围内的不少马拉松赛事陆续发布官方通知,宣布赛事完全取消、部分取消或延期举办。据统计,包括马拉松、半程马拉松、健康跑、欢乐跑等项目在内,已有超过10万人未能参加原定的马拉松赛事。
近年来,随着全民健身热潮的持续深入,加之地方基于拓展文旅市场的考量,马拉松赛事犹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甚至在不少地方成为一种体育产业。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遍地开花的马拉松赛事衍生出诸多乱象,让各地从一哄而上的赛事热闹之中,趋于当前的冷静理性思考。
众多马拉松赛事宣布取消或者延期,具体原因虽然不得而知,但在笔者看来,或许受制于三大因素:一是政策收紧。今年7月,中国田径协会发布新规,规定地级市每年最多举办3场赛事,县区级C类赛事全面停办,严格控制外籍选手邀请,以此规范行业乱象。二是赛事运营成本高昂。不少地方不顾实际,盲目跟风,但动辄高达几百万元的资金投入,让地方财政补贴力不从心,捉襟见肘。三是经过试水和摸索,在一些地方,马拉松赛事拉动文旅市场发展作用极其有限,如此赔本赚吆喝,一本经济账细算下来,可谓左支右绌、得不偿失。
举办马拉松赛事,地方政府初衷是好的。但需要考虑地方经济水平和能力。不客气地讲,放眼国内,除了几大头部赛事之外,很多地方勉为其难,都是在苦苦支撑。尤其是在一些地方,马拉松赛事弊端愈发突出。譬如封闭道路、影响交通、劳民伤财等,批评之声时有耳闻。眼下,多地为马拉松赛事按下“取消键”或“暂停键”,这是可贵的理性审慎的姿态。因为,为马拉松赛事热潮降温,也是在为“发烧式”的城市治理降温。毕竟,只有不断提升冷静思考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发挥地方行政智慧,为城市经济发展注入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