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组织相关领域专家,对位于获嘉县位庄乡的国家农业科技重大项目“华北中部农艺农机融合的智慧施肥技术集成与示范”万亩玉米示范区进行现场测产。测产结果显示,示范区内玉米增产显著,智慧施肥技术展现对农业生产的强劲推动力。
本次测产专家组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朱安宁担任组长,成员包括河南省土壤肥料站研究员葛树春、新乡市土壤肥料站研究员武志斌、获嘉县农业事务中心土肥站推广研究员王庆安及河南心连心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农艺师岳艳军等。专家们严格按照科学流程,在示范区内随机选取测产点,通过详细测量与严谨计算,获取准确可靠数据。
测产数据显示,示范区玉米产量表现不俗。第一示范区随机抽取3个点进行理论测产,理论产量高达878.20千克/亩,八五折后产量为746.47千克/亩。第二示范区同样出色,随机抽取的3个点理论测产结果为:理论产量866.84千克/亩,八五折后产量736.81千克/亩。
对比计算发现,智慧施肥技术优势显著。第一示范区比普通模式种植的玉米产量增加108.67千克/亩,第二示范区比普通模式种植的玉米产量增加98.8千克/亩。如此显著的增产水平,直观展现了该技术的强大力量。
示范区成功实现玉米高产,得益于一系列先进技术的集成应用。
第一示范区采用“NE养分专家系统+高产品种(中单1330)+绿色肥料(超控士尿素)+秸秆粉碎旋耕还田+种肥同播+无人机追肥+移动喷灌+穗式收获机”模式,集成玉米“2品5艺5机”融合智慧施肥技术。其中,NE养分专家系统由中国农业科学院与国际植物营养研究所共同研发,能根据具体地块情况给出个性化施肥方案,实现按需配肥和精准施肥,避免肥料浪费。
第二示范区实施“NE养分专家系统+高产品种(金苑玉767)+玉米配方肥(黑力旺)+种肥分层同播+水肥一体化滴灌追肥+穗式收获机”模式。种肥分层同播技术使肥料在土壤中分布更合理,利于玉米根系吸收养分;水肥一体化滴灌追肥技术将水分和养分直接输送到玉米根部,实现同步供应和精准管理,提高水肥利用率。
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相关专家表示,智慧施肥技术的应用,不仅提高了玉米产量,还让农民感受到科技带来的便利和实惠。该系统整合“适配、决策、管控”功能,通过采集农田与气象信息,利用模型精准计算水肥用量,联动装备自动灌溉施肥,解放劳动力,还能有效应对极端天气。(代文娇 郭腾飞)